● 返回青田主页 ● 青田接触 ● 党政在线 ● 侨乡人文 ● 石雕之乡 ● 青田企业 ◎ 招商引资 ● 青田生活 ●报道青田
招商引资
青田工业概况
青田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青田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概况
特色农业--稻田养鱼
特色农业--鼋
特色农业--茶油
特色农业--高山蔬菜
特色农业--杨梅
  青田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一、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

  我县自1993年经省政时批准建立青田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已走过9年历程。从总体上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年至1997年。该阶段的特点是:一是规划滞后,多数小区没有统一的规划布局和功能定位,园区的划定多以已有企业集聚多少为依据;二是数量少,除温溪、鹤城等少数几个工业重镇外,一般乡镇都没有工业小区;三是档次低,许多工业小区“三通一平”也不具备,单体企业用地都在3亩以内,厂房建设十分不标准,民宅式、“三合一”现象严重。第二阶段为1998年至1999年。这个阶段我县重新确立了工业小区建设的规范要求,在国家冻结市、县土地审批的压力下,化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华侨。侨资和区位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一批规模较大的企业,如利益建筑五金厂。亚泰制革企业等等,以此带动了工业园区的建设,规划布局科学性合理化有了较大提高。第三阶段为2000年至今。这个阶段以侨乡外贸工业园区的启动为主要标志,相继规划和梯度开发建设了侨乡外贸工业园区、船察工业小区、高湖工业小区、东源工业小区、海口工业小区、石帆工业小区等七个组团式工业园区,总规划面积8356亩,其中青田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2900亩;侨乡外贸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000亩,一批单体企业特色园区如意尔康园区,亚泰园区、利益园区等相继建成投产。从三个阶段的历程看。我县工业园区正发生从分散到集中,从小区到大区,从无序列有序,从低档到高档,从一般向特色的五大转变。


二、今年1—7月份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工业经济紧紧围绕“优环境、育品牌、扩总量”的思路,深入实施“三七四二”工程,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了全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建设逐渐成为乡镇企业新一轮发展的助推器。今年1—7月份,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近1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7%;其中,7个工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10.5亿元,占总产值的70.47l;5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8.2%;园区内企业投入技改资金7857万元,比上年问期增长56.02%;“意尔康”、“格瑞斯”、“剑石”、“兽霸”、“登记露”等荣获省、市著名商标;新增进区企业19家,总投资额达5000万元。

  青田工业还采取了“专业化”组合,促进企业间的优势互补。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鞋革、矿产。机械电器等传统行业,适时发展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三是抓好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主要是继续实行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开展ISO900质量体系认证,增强企业质量意识,以质量求生存、求发展。四是大力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育和发展优势产品,做好各级名牌产品的推荐、认定和管理服务工作,加大 “意尔康”、“格瑞斯”等知名品牌的宣传,不断提高其知名度。积极开展打假治劣工作,保护好名牌产品。

  青田工业经济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扩大总量还是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是继续做大传统优势产业。2000年鞋革、机械电器、矿产、石雕四大传统重点行业完成产值12.2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量的58.52%。发展传统优势产业,就是要着力培育这四大行业。鞋革行业着重抓产业升级,要扩规模、创名牌、上档次;机械电影背了业着重抓好新产品开发,努力提高产品的规格和档次;矿产工业着重加快深度产品研究开发,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石雕行业着重提高石雕艺术品位,加强石雕宣传和管理,发展城市雕塑及旅游工艺品。二是大力发展外贸服装这一新兴产业。基于华侨国际贸易优势,县委、县政府下决心把外贸服装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目前发展势头良好。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将全身心投入,进一步加快侨乡外贸工业园区建设进度,综合运用政府的各种手段,不断优化园区的投资环境,研究制定优惠政策,降低进驻园区的门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这一行业。通过3-5年的努力,把园区建设成外贸服装生产基地和温州品牌服装的加工基地,服装业产值力争达到30亿元,使园区真正成为通向国际服装市场的黄金平首。三是培育龙头骨干企业。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培育一批“小型巨人”企业、省市“五个一批”企业,重点扶持亚泰、三辰、意尔康、大事利、剑石钼化工、利益五金等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其龙头优势,带动全县工业经济发展。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社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