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变输血为造血,开展个性化帮扶。党群创业互助会就是要“授人以渔”,增强低收入群众的“造血”能力。
一方面突出因地制宜,分村党组织主导型、产业合作互助型、党员中心户带动型三种模式组建党群创业互助会。如林城镇北汤村,有多年种植蔬菜的历史,产业特色优势明显,我们就鼓励支持党员群众组建产业合作型互助会,依托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销售渠道,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确定保本价格,有效控制种植户的销售风险。
另一方面突出因人施策,根据帮扶对象不同实际,量身定制创业规划。如,对一些长期务农、年龄较大的低收入群众,我们还是建议以从事效益农业为主。对一些有一定创业经验,但是因不善经营陷入困境的群众,我们积极帮助联系行业、商会内的创业成功党员进行“导师制”帮扶。
二是变单干为抱团,开展规模化创业。通过“资金联贷、生产联管、销售联营”的形式,让党员带群众、大手拉小手、先富带未富,共同走上致富路。
由互助会统一协调资金,通过互助会统一担保、会员联合担保等形式,全县党群创业互助会已先后为低收入会员创业担保解决信贷资金2300多万元。
由互助会统一进行管理,对参会党员群众的生产经营,建立标准化的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依法经营、质量过硬。如吕山乡南杨村,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管理模式,建立长兴益丰芦笋专业合作联合社,种植面积近1100亩,吸收会员125人,其中党员32名,帮扶低收入农户8户。
由互助会统一负责营销,发挥集群优势,共享营销资源、网络,打响品牌知名度,有效避免了传统小农经营模式下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经营销售恶性竞争等问题,让农户手里的好产品都能卖上好价钱。像南杨村芦笋合作社,生产的“吕蒙”牌芦笋已远销南京、杭州、上海等地,亩产值达到2.2万元以上,会员人均增收在3万元以上,老百姓再也不用担心“菜贱伤农”了。
三是变年终为终年,开展常态化联系。党群创业互助会不仅要把创业农户“扶上马”,而且要无微不致地“送一程”,帮助他们在创业之路上走得更稳更好。开展包干式服务。安排会内党员与低收入农户“一对一”结对,做到“农户不脱贫、党员不脱钩”。开展组团式服务。互助会积极邀请专家技工、种植大户等组成创业服务团,为创业农户提供技术、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开展驻点式服务。互助会积极对外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引入外来资本、人才扎根本地,服务农户创业。如画溪街道新庄村党群创业互助会,从建德引进3户掌握成熟草莓种植技术的农户来本村种植,带动全村近100户农户进行产品改良、技术升级,平均每户增收达到7.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