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浙江人才战略,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表达了具有浙江特色的人才理念。
4月4日,浙江省委书记、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车俊在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强调,要突出人才强省工作导向,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要牢固树立“人才为王”的理念,大力引进人才,组建起由高端人才、顶尖科学家、领军人才、企业家组成的人才“王牌之师”,让人才大军浩浩荡荡涌进浙江。
同时,要积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人才评价机制,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加强与人才的工作联系、思想沟通、情感交流,把服务做到人才的心坎上,让广大人才在浙江舒心生活、顺心工作、安心发展。
4月,又到了“金三银四”抢人季,浙江省多地纷纷出台新政,吹响新阶段人才冲锋号,打好2018人才“第一战”。
杭州市萧山区诚意满满。萧山区3月21日开始实行的“金梧桐”安居政策,分别对中高级人才和高校应届毕业生给予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及银行贷款贴息。同时,给予院士、专家最高1个亿的项目资助,为人才提供住房、医疗等生活保障。
宁波市抛出 “贵重”橄榄枝。宁波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宁波市区户口迁移实施细则(试行)》,大幅度放宽落户条件,对大专以上应届毕业生实行先落户后就业,同时对高中学历、普通中等职业教育或初级技能职业资格的人群提供工作后社保满2年,可以落集体户或是通过亲属投靠落户的政策。
嘉兴市着力建设人才发展生态圈,建立“智立方”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综合体,并实施“人才绿卡”项目,持卡者可在创业扶持、安居保障、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随迁、车驾管理、海关服务、生活旅游、政务协调等16个方面享受优惠待遇。
湖州市快马加鞭进行人才平台体系建设同时启动3.0版“南太湖精英计划”,对入驻的创业团队分别给予几十万至上百万元的创业资助。同时湖州市还对特别优秀的人才、特别重大的项目,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
绍兴市也不甘其后,今年四月新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实施办法》,提出对2018年1月1日后毕业或首次至绍兴工作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及高技能人才,给予最长为期5年的生活津贴。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既要有万里觅良才的“求贤若渴”,也要有人才对用武之地的“垂涎欲滴”。从这点来讲,浙江,可以说是一个“枝繁巢暖”之地。
打造“人才用武之地”,就要坚持引进人才与使用人才并重,特别要突出打造好产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和各类企业平台,强化平台对人才的吸附效应,让每一个人才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自身的价值,真正成为浙江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
不论是千亿投资的“达摩院”,还是汇聚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的之江实验室,亦或是聚焦高校、孵化高校创新创业的智云实验室都将重点放在了满足人才技术需求,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搭建上。
当人才越来越趋向成各城市的核心竞争要素时,高等院校作为育人的前沿阵地,必然成为人才之争的主战场之一。
浙江3所入选“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高校均发出“招贤令”。浙江大学作为省内最具代表性的高等院校之一,近几年加大力度,通过人才政策“收割”优秀人才资源。近段时间,著名翻译家许钧受聘成为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知名社会学家、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前院长周晓虹“转会”浙大,阮祥新少将获聘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原研究员杨小平也来到浙大,浙大“群英”更加荟萃。
刚刚迎来90周年校庆的中国美术学院,发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大力推进人才选拔工作。同时,中国美术学院积极创新运用内部资源培养精尖人才,对浙江乃至全国地区进行人才反向输出。
宁波大学在人才管理上着力外引内优,对外引进教师团队领军人才,对内加强学科平台建设,优化人才体系,造就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今年一月宁波大学决定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教师岗位高层次人才260人。
除了三所“双一流”高校,还有两所新筹建高校,引发各界关注。日前,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浙江省设立西湖大学,施一公拟应聘首任校长。西湖大学短期内便完成6次全球范围的招聘,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青年学士,去年9月完成了首批博士研究生正式入学。据了解,西湖大学2018年5月30日计划向全球招聘领军人才和青年科学家,预计教师规模到2021年达到210人,到2026年达到300人。
今年三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在杭州高新区(滨江)事业单位管理局完成注册登记。杭州创新研究院为引进先进人才和高新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联合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企业共同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优秀的院士团队。预计2020年以后,杭州创新研究院每年将有不少于2500名的招生规模。
4月9日,浙江省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在杭州举行。会议指出浙江将实施系列创新型改革措施,着力破解人才评价难问题。
职称制度是否科学,关系到人才队伍的质量和发展方向。对于职称制度改革,浙江省“开放职称绿色通道、评审环节向行业放权、增加‘评审专业’、 扩设‘正高级’、实施‘分类评价’”六项并举,降低审核难度,扩大涵盖范围,加快流程速度,提高职称质量。
此次改革意味着,今后不同行业和专业将结合自身特点进一步创新评价方式,提高职称评价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职称改革将有利于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提升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使优秀人才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