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苏州6月25日电 新华社记者 顾钱江 李灿 张乐 距上海20分钟车程的小城昆山是台商眼里的明星——多达1200家的台湾企业在此群聚。亲见昆山从一个无名小县变成欣欣向荣的可爱城市,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戚道阜十分自豪:“台商投资昆山,十年有成!
”
今年50多岁的戚道阜,也是富士康电子工业发展(昆山)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不过,访客要找他得到台协办公室。戚会长是个大忙人,办公室一角写满了每月的日程表,接待外地台协和记者的访问是他最主要的工作。“武侠小说里讲,‘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是人在昆山,身不由己,”戚道阜笑言。
戚道阜说话大声,直来直去。他不讳言:当年,台湾许多乡镇都比昆山好;“而现在,台湾有几个乡镇比昆山好?”屈指算来,今年戚道阜到昆山正好十载,双鬓已见华发。他说,自己把人生最宝贵的十年都放在昆山了,“但我无怨无悔,于有荣焉。”
1992年戚道阜第一次到昆山时是穿着雨鞋来的,因为这里到处是稻田。所谓县城也只有几条小街,晚上5点半以后饭馆就关门了,电话机要用手摇才能打到上海,“完全是个落后的农业县”。
虽然昆山的基础很差,但当地政府的热情留住了他。在稻田上盖起工厂,戚道阜在昆山开始了新的事业,“在昆山,我仿佛又回到年轻时在台湾拼命工作的年代。”
戚道阜的故事是许多台商到昆山投资的缩影。今天,昆山已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台湾排名前一百位的大企业及上市(上柜)公司已在当地投资兴办了95家企业。台商实际投资已达30多亿美元。在这一波的台湾高科技产业大陆投资热中,昆山脱颖而出:当地已集聚了400余家IT台商,台湾十大笔记本厂商有6家落户昆山。台湾电子电机同业公会将昆山评为大陆投资环境最佳的地方。
“昆山能够吸引台商,早期主要是靠近上海的地利,后来则是完整的产业链,这对电子产业尤其重要。”戚道阜说。目前,昆山已形成从电子基础材料、覆铜基板、印刷线路板、电子元器件、电子显示器到整机生产的完整产业链,为台湾IT厂商创造了降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政府的厚道服务也帮台商解决了很多困难。”最让戚道阜钦佩的是,昆山市不但提出“亲商、富商、安商”等理念,而且说到做到,从没听官员说过“问题不大”这样模棱两可的话。作为台协会长,戚道阜随时可以拨通昆山市委书记张雷的手机。只要有空,张雷书记还经常在晚上约台商在昆山宾馆听评弹、喝咖啡,征求他们的意见。
创立于1998年10月的昆山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是祖国大陆县级市中首家台协会。戚道阜认为,台协除了扮演与政府沟通的角色外,就是要服务好会员,举办有声有色的教育和休闲活动。昆山台协组织会员成立了高尔夫球队、保龄球队、网球队等,平时训练,定期比赛。看到越来越多的台商把太太和小孩接来昆山,台协前年又成立了妇幼慈善委员会,让台商太太们有事做,有朋友一起玩,也让先生们安心工作。
每天早上6点戚道阜即到工厂里处理经营事务,8、9点钟再到台协办公室。会长的工作用去了戚道阜很多体力和精神,但看到台商们在昆山安居乐业的景象,他说:“我值得。当会长这一段,自己的人生没有留下空白。”
目前,聚居在昆山的台商及其家眷有2万多人。在他们眼里,昆山是最像台湾的地方。这里可以吃到地道的台湾料理。黄河路上,台北小木屋、出外人的家、芳邻小馆、永和豆浆等台式小吃店排成一溜;夜晚,台商们常常出现在四、五十家台湾风味的咖啡屋、茶艺馆和卡拉OK厅里。戚道阜透露,他正在做人生的第二次规划,考虑退休后做什么。“可以肯定的是,人基本是在昆山了。”(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