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 > 记者个人主页 > 潘海平 > 农村故事

 

粮食收购市场化:非凡的突破 崭新的希望
(2002.03.21 10:21:58)

  新华网杭州3月21日电 (新华社记者 潘海平)2001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以浙江省为试点启动新一轮“粮改”——在粮食销售市场放开的基础上,实行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按照改革方案,浙江率先取消国家粮食定购任务,允许并鼓励农民自主选择经营方向。5个月后,国家又把这项改革推进到上海、广东、福建、海南、江苏、北京、天津等其他七个粮食主销区。

  一年过去了。我们欣喜地发现,这项改革给古老的田野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思维、新格局和新气象。越来越多的专家指出,这是中国农业正在进行着的非凡突破,孕育着崭新的希望。

  田野,吹响了进军市场的号角

  春暖花开,又到播种季节。如果在以前, 浙江农民此时唯一可做的就是把早稻种子播撒进新翻的土地。

  粮食的严重短缺,曾经让中国不堪重负。在生产力水平和人资矛盾的双重制约下,农业的首要任务是确保“粮食安全”。多少年来,政府指导农业的思路只有一条,那就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都要千方百计提高粮食产量。”

  历史正悄悄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于农业基础条件的改善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到上世纪中后期,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进入阶段性的粮食过剩时期。同时,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将参与世界大市场的现实也不容回避。

  广袤的田野呼唤全新的思维,等待非凡的突破。

  上世纪90年代,浙江一度出现耐人寻味的尴尬。市场上满是外省的优质粮食,就连浙江人也不愿吃当地产的粮食了,但是为力求“区域自保”,乡镇干部下田头、进农户,催促农民挤在人均不足半亩的土地上,年年打“粮食翻身仗”。结果是无市场无效益的粮食堆在仓库里“贬值”,而有市场有效益的农产品却找不到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农民无法增收,政府负担沉重。1999年浙江全省小麦产量7亿多公斤,粮食部门收购了1.5亿公斤,却销不出去,每收购0.5公斤粮食,政府要补贴1角钱,出现了“政府出钱,农民种田”的怪现象。

  有专家说,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取消了粮食定购任务,实行“市场需要什么就种什么”,“什么来钱种什么”,这事实上,让农民从计划经济中“疲惫的粮食机器”变成自主的市场经济主体。

  这一历史性的变化,使土地绽放出令人眩目的活力。浙江田野因此五彩纷呈。慈溪的蔬菜、诸暨的珍珠、磐安的药材,名扬国际市场;德清的青虾、萧山的花木、建德的草莓,声誉鹊起。浙江农业部门的数据显示: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在上年调减740万亩的基础上,去年再次调减530万亩。数以百计的特色农产品区块遍布古越大地。

  浙江省农业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工业化”特征,全省5000多个市场中介组织,联结市场与农民;5000多个品牌让农产品从“提篮小卖”到“盛装远嫁”;3000多家工商企业把130多亿元资金投进田野。 据统计,浙江农业的整体效益显著提高。去年,浙江农民人均年收入中来自农业部分占到10%左右,止住了连续4年的增长下滑趋势。

  崭新的“全国一盘棋”

  浙江省粮食局局长李林访说:“从一年实践看,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试点在浙江,意义在全国,农业发展正出现新的‘全国一盘棋’”。

  在粮食短缺的压力下,全国各地全力以赴增加粮食产量,这就是老的“全国一盘棋”。在粮食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老的“全国一盘棋”造成这样的尴尬:浙江等粮食主销区该产生高效益的土地,偏偏靠着财政补贴种低效益的粮食,舍长求短;而东北等粮食主产区,恰恰因为销售空间总是大不起来,优质粮食越积越多,形成恶性循环。

  取消粮食定购任务后,浙江成了国内第二大粮食调进省份。据浙江省粮食局提供的统计数据,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后,2001年,省内自产粮食仅有110亿公斤, 缺口65亿公斤。同时,浙江省的粮食安全观也变“存粮于库”为“存粮于田”,即,只要一定规模的农田产粮食能力不变,就不强求年年非要有一定量的粮食实物,正常年景,更多的土地可以用于发展效益农业,万一发生粮荒,只要“还田于粮”,就可以迅速建立新的供求平衡。

  收购市场化改革后,全国各粮食主产区与浙江之间频繁的产销对接,成为我国粮食流通领域一道蔚为壮观的风景。目前, 已有江西、黑龙江、吉林、湖北等省与浙江签订了粮食购销合作协议 。 黑龙江省还把粮油精品专卖店、黑龙江粮油一条街开到杭州,进场营业的黑龙江粮食企业共有35家。 浙江省共拥有35家各级粮食批发市场,去年市场成交量达27.6亿公斤,其中22亿公斤来自省外。

  不久前,黑龙江省与浙江省之间再次签订协议,探索全新的“储、加、销”一体化产销对接新路。 黑龙江将在浙江省杭州、宁波和温州建设日产100吨的大米生产线和集批发、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粮食营销中心。按照这种运作模式,今后黑龙江的粮食收购后,直接装车运到浙江储备,并加工销售,真正从计划经济的“粮仓”走向市场经济的粮食商品专业生产区,使得粮食回归商品属性,并走上产业化之路,从而使辽阔的“黑土地” 最终摆脱市场的制约,实现应有的效益。有人算了一笔账,仅一条黑龙江建设在浙江的大米加工线,就可以为浙江从粮食制约中解放出5万亩“吨粮田”,不仅给浙江效益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舞台,而且此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将得到更多的空间。新的‘全国一盘棋’使不同地方的资源在优化配置中走向效益最大化,并良性循环。

  严峻的考验让政府找对位置

  浙北桐乡市的民合乡,原来是重要的产粮区。去年粮食定购任务取消的消息传来,农民刚高兴完,就接着发了愁:“种什么?”“种了卖不掉怎么办?”他们把眼光投向乡镇干部。

  这些问题给乡镇干部带来了新的考验。民合乡党委、政府干部认为,指导农民发展效益农业,必须“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办”。 这个乡相继成立了苗木、家禽、家畜、果蔬、水产等五个效益农业课题组,全乡6成干部成了效益农业课题组的调研员。机关干部们带着课题走村庄、跑田头,闯市场,帮助农民跑贷款,办手续,问销路,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

  在一大堆由家禽课题组编写的简报中,记者发现,每期都有数个曲线图,票价、肉鸭价、苗鸭价、效益对比等一目了然,原来,这是课题组为了分析市场走势而绘制的。 课题组组长章金康原来不知道孵坊是何物,而现在,从种蛋孵化到肉禽饲养,从防病技术到市场行情,他已是头头是道,俨然成了一位养禽专家。

  民合乡的故事在近年来的浙江俯拾皆是。面对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的市场化已不可逆转。然而,由于长期受小农经济和计划经济浸润,我国农民成为市场经济主体存在天然的缺陷。只有政府迅速改变观念,找准位置,练就新本领才能掌握农业的命运。粮食收购市场化改革一下子把农业推到了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及时地催动地方政府探索全新的指导农业的“方法论”。

  去年春天,浙江停开了数十年不变的“春耕备耕”会,而是由粮食局、农业厅等政府职能部门共同召开了一个“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会”。

  往日的下任务、定指标的“红头文件”如今在浙江变成了给农民出主意、想点子的“信息谱”、“科技谱”。“浙江农网”、“粮油在线”等为农服务新机构脱颖而出。浙西农业大市衢州开全国之先河办起了著名的“农技110”,建立先进的电脑网络系统,收集、发布各种农产品的品种信息、市场信息,农民点点鼠标或打打电话,尽知天下事。不少凭借网络致富的农民由衷赞叹:“政府成了聪明的‘服务员’,农业就看到新的希望了”。 (完)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