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频道杭州3月29日电(史澄) 旅意侨领、诗人孙明权陈玉华夫妇分别给他的老朋友、青田老乡、旅意著名侨领胡锡珍老先生的赠诗中说:
“西欧飘泊送流年,斩棘披荆扫雾烟。
碎玉零珠勤累积,宵衣旰食为青田。“(孙明权)
“奋战西欧六十年,一生功绩足欣然。
“热心公益为乡里,侨史扬名誉满天。”(陈玉华)
平阳著名诗人陈嘉棣先生辑录孙明权、陈玉华夫妇为数上百的诗词时写下了如下两句:
“聊抄原玉表身世,留与后人作传奇。” 在我看来,孙、陈夫妇对胡老先生一生经历和功绩所作的概括、颂扬和“侨史扬名誉满天”的评价,若用于他们本人也是夫愧的。如同陈嘉棣先生所预料,一部关于他们的“丹心照汗青”的传记(或传奇)无疑是会有人去作的。我虽与孙先生、陈女士有过多次接触,得其教益匪浅,但他强烈反对我们索取素材、尝为作传的动议,以至到了抗议、责斥的地步,他们自认为只是个“普通侨民”、“过河之卒”,不让写。于是我就仅据见诸报端、他人和他们本人的文字(尤其是诗篇)写下与本文题目所表示的有关侧面,名之为“纪略”。称“纪略”,仍嫌勉强,真正的纪略应更全面,这里仅“一鳞半爪”而已。
本文副题目体现孙明权、陈玉华夫妇是“二位一体”的。这是必要的。事业上,他们如左右手;作诗赋词,为“夫妻诗人”;生活上,相伴相随。一句话,有孙必有陈,有陈必有孙,比翼齐飞,毋分高低。
(一)
孙明权、陈玉华原籍都是浙江青田。
孙明权生于1919年。毕业于温州中学高中,在那个时代是算高学历了。建国后、出国前曾任浙江省商业厅干部。旅意后,是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导者,先后任波伦亚的旅意华侨中区联谊会会长(连任三届),米兰华侨华人工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名誉会等职,为侨团会务、为侨胞正当利益、为中意友谊作出了长期奋斗。
陈玉华生于1921年,仅读几年小学就辍学,稍长即在温州当工人。早年的陈玉华就崭露“女强人”的头角。她对国家、社会以极大投入,成为模范人物。就以五十年代扫盲一事讲,除自己以惊人的毅力迅速提高文化水平外,为群众扫盲殚精竭虑,成绩卓然。她出席了全国第三次妇女代表大会。陈玉华和孙明权,此生与文化教育总有缘,1957年她参与发起和创办了温州华侨中学,立了又一功。他为创办温州的针织厂、化工厂也作出过贡献。她在出国前是温州地区的侨联委员和政协委员,她是当时温州良好界风云人物。
陈玉华又是家中脊梁,重压和困苦的最大承受者,又刚又柔的贤妻良母。当时的家境和她的处境是:“长忆早年子女多,家贫夫病费张罗。岁饥无计求温饱,佛前枉自念弥陀。一身妻母两兼顾,无米之炊难巧妇。岂堪相对泣牛衣,长守灶台作雌伏。”(陈玉华《身世歌》)就是面临这样一个人多、夫病、无米、岁饥、对泣的家庭困境,她一方面以不可思议的意志和毅力投入社会,一面寻求摆脱家庭出路。她不得不“万里投荒出远洋,别夫抛子痛断肠,明知异域谋生苦,为救全家走异邦。”(同上)1959年由已侨居在外的叔父帮助到了荷兰,并在那里的中餐馆打工。1961年专赴意大利,录求新的生存发展机遇。“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旅华侨经营的皮革业发展很快。”华侨在意大利各大城市开设的皮革业批发公司、皮革工场、皮革店和皮包摊贩约有120家。”“尤其是米兰和波伦亚两处,华侨最多,生意最兴旺。”而当时意大利的华侨,大多来自浙江青田,“占百分之七十”。(孙名权《旅意华侨散记》,未版手稿)陈玉华就是“靠团结互助,靠亲情、友情和乡情”的中国人传统引力,投奔波伦亚青田、温州同乡的。但最可靠的是自己的一双手和耐劳苦精神。她超强度地干着:“十六工时谁耐得,艰辛差胜劳改场。地下车间不见天,机声轧轧伴尘烟。”(《身世歌》)16工时对一个女性来说是残酷的,然而又是必要的。唯此16工时得到的“斑斑血泪钱”,自己可以“求温饱”、寄回家乡“救全家”,再是涓积而“酿成千盅蜜”“待得一家团聚时”。就这样,她在意大利侨界引人注目,乃有“三年交口赞场”(《身世歌》)。靠了难得的积攒,终于办起了“群力皮业社”,在零点上取得突破,有了自己的经济实体和基业;并且得以把子女陆续接来意大利,把孙明权迁移来意共图大业。
陈玉华一政治上也是强者,具有可贵的坚定性。陈玉华出国时,我国与西欧大多数国家没有正式建交,移民海外倍受阻挠,尤其是持中国护照的移民受到的压力、歧视和打击更为巨大。她持中国护照在荷兰受到刁难,当局不准她延长居留期,这成为她转赴意大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到意大利后,当时的台湾当局驻意“大使馆”拉拢意大利当局的警察等部门,人为制造和扩大“持共产党护照者”和“持台湾护照者”的区别与对立,把陈玉华单身离荷闯入意大利当作“中共女间谍”嫌疑,处处设障,时时刁难,企图迫使她改换台湾当局颁发的护照。陈玉华大义凛然,岿然不动。归后由台湾当局控制的旅意侨团“中华公所”头面人物、青田籍华侨孙耀光和周仲芳二人出面担保,勉强获得居留权。但是歧视、刁难没有完,迫使陈玉华和新移居来意的孙明权及其家属展开了长达十年的维护我国尊严和自身正当权益的斗争,直到1971年中意建交。
(二)
陈玉华在意大利约经三年的艰苦奋斗,站住了脚跟。1963年孙明权来到意大利,从此夫妻和孙氏家族“羁旅西欧三十年,含辛茹苦历风烟。”(陈玉华诗,1990年)“河卒雄心怀故国,精神抖擞创新天”。(孙明权诗,1990年)
孙陈夫妇旅意35年期间,华侨经营的主要行业发生了几度变迁:皮革业由盛而衰,中餐业独领风骚到滑坡萧条,进口贸易和回国投资办企业应运而起。——这几种行业的兴衰、起落,当然不是有具体期限界定的,兴盛者不是独占,衰颓者不是消失。孙明权、陈玉华一家的创业发家也经历了这样的变迁过程。
第一阶段,以经营皮革业为主,全力投入“群力皮业社”,使之得到扩大发展。当时因人口多,孩子多数未成年,还要入学培养,消费量颇大,并且“节己助人”,有另外的负担。就在这种情况下,千方百计积攒资金,为下一步发展打基础。
孙氏家庭的发展,最主要的是第二阶段的中餐业。1975年从波伦比亚专移到意大利北部的大城市米兰,创办了第一家中餐馆——“长城餐馆”,“长城”是米兰的也是意大利的第一批餐馆之一。它的位置优越,装璜美观,规模也大,经营得法:菜式品种多样,价格合理,卫生讲究,服务周到,信誉甚佳。这样,效益就在同行中居上,“长城”成为孙氏一家相断开设了一爿接一爿的餐馆,发展到八爿之多,成为意大利华侨界最有经济实力的家族之一。
进入八十年代,孙氏家庭作出了新的展拓,扩大产业领域,即经营贸易业和向国内投资,与餐馆业呈交叉发展之态。1980年由他们的小公子孙子主持创立了“梅林贸易公司”,经营供意大利迅速发展的中餐馆装璜之用的从中国进口的工艺品,跨出了进口贸易的第一步,至1985年它发展扩大,改名“中国贸易公司”。1990年又增设“中国食品店”,批发和零售兼营中国的食品,主要顾主也是中餐馆。八十年代后期,开始了向国内作产业投资,1988年孙子系和他的姊夫金可寅在杭州建立了“华侨意料电器公司”,是浙江最早的海个华侨么人投资公司之
一。该公司因聘用不当的代理人员,造成亏损,但他们对向国内投资的形势、前景不失信心,支持国内经济发展仍然坚定,并增长了经验。近年又在温州作了房地产的投资。
孙氏家庭系列经济实体的创立和崛起,成为意大利侨界著名实业家,是战后尤其是近二三十年来华侨华人经验发展的成功典型之一。孙氏家庭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孙明权、陈玉华夫妇有胆识卓见,家庭成员总体素质好,运筹决策,果敢善断。他们几代人可说是意大利侨界的知识型人物,陈孙本人有较好华文基础,孙子系等第二、三代有相当程度的西方文化素养,两者又能互补。他们能从国际、国内的形势和大事中,掌握时代信息和脉搏,捕捉时机,为经济事业的投入作出及时策划,果断地作出决定。从波伦亚转移到米兰,从皮革业转变为中餐业,再向国内大市场“进军”,实现了战略大转移,使他们的事业保持着旺盛的民展势头,机遇总是伴随着他们。
第二,他们信守中国人的基本品格,以信取胜,以劳为本,诚实该苦办实业。在他们的家庭氛围下和创业活动中,赞党别人“不解计然不忧天”(孙明权诗《怀念旅意老华侨吴镇超先生》),自己更是不祭白圭不作诈,全家上下艰苦勤劳,团结和睦,讲究信誉,不施小计,把发展放在稳固坚实的基点上,经得住社会变故、潮流发展的考验。他们一直保持着“16工时”的苦干之风,孙陈二老多病坚持工作,孙子系等社会工作繁重照样参加劳动,为的是使经营质量不下滑,服务水平不退坡。我国的许多领导人、各类出访代表团及当地政府、社会人士对他们的餐馆多怀信任和赞赏之情,也不断前来聚会、用餐。可以说,这是比什么高明的广告更有威力,更有意义。
第三,他们有儒者风范,以和为贵,助人为乐,在内个部建树了良好的人缘关系和人际环境。他们深深体会到,初到异国他乡,一无所有,要生存发展,“除自己奋斗外,都须得先来者的有力帮助。”(孙明权《旅意华侨散记》)陈玉华初到意大利遇到了经济和政治的两大压力,之所以能够顶得住,没有被压垮,就是由于她的正气、正直和才干,受到广大侨胞的同情的支持;孙氏家庭从波伦亚转徙到米兰,又是一个新的起头,“万事起头难”,在新环境中创新业,难上加难,也是靠了当地的乡友们支持和和帮助。胡锡珍先生就是他们的有力支持者和“骥尾追随”的指导者。同样地,孙明权、陈玉华及其家庭,对于有求者也是鼎力相助,成为许多新老华侨的依靠者和可靠朋友。“仅一面之识,仅凭对方说的是青田土语或温州方言,有的仅凭熟人介绍一下,便解囊相助。”(同上)至于从国内来的访问者、留学生等等,更以宾客热情接待,给以多方温暖。孙子系担任社团领导职务,也以上辈为榜样,竭尽全力为侨胞的切身利益服务,在文化娱乐、生活福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广大侨胞中树立了良好印象。
总之,孙氏的成功,在于他们的颇为全面的人品素质和巨大的付出,没有什么侥幸和奥秘,不靠什么小计邪法。可以说,在孙氏家庭中,长者是老华侨中的佼佼者,新一代是华裔中的楷模,当然其中也有本份厚道的普通中国人。
(三)
孙明权、陈玉华夫妇和他们的家庭,葆有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爱国爱乡是其精髓。他们把自己的奋斗与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兴衰联系起来,在发愤创业中“心怀故国中兴业”,有了积攒就析巨资,一笔又一笔地捐助给国内教育、文化、科研、交通建设、奖掖模范等等,先后达百万人民币之多。就这样,还感尽力不够,“报国恨无不匮财”。(《身世歌》)
他们给国内捐资有显著的特点。
第一是“千张万贯非虚掷,解囊多为育英才”,一直以支持教育事业为重点。出国前,陈玉华就参与发起创办温州华侨中学,且“是募捐的积极分子之一……挨家挨户去募捐。”(黄仁鹏《温州华侨中学创办史记》)出国后不断予以关心,捐了巨资。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开创新局面,人才需要更迫切。孙陈夫妇也为之操心尽责,一再向故乡青田提议并全身心投入了创办青田中山中学,梦想终于在1985年6月变成现实,正式宣告成立。是举投入了巨款。孙明权被聘为名誉董事长,陈玉华为名誉校长。
奉献最大的是在青田设立“孙明权陈玉华充才奖学金”。1988年孙氏家族以巨资发展经济、投资国内,向第三高度奋进时,又以六万美元的巨款作为基金。这项奖学金的设立和颁发,极大地鼓舞青田学子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青田各界所颂扬。他们自己也无限兴奋:“育才奖学五经秋,一百精英夺上游。百尺竿头期奋发,振兴华夏赖群猷。”)孙明权诗《育才颁奖感怀》,1993年)
孙明权陈玉华夫妇还给阜山中学等等青田温州的其他学校也作了可观赞助和支持。
第二,“名驱利役最伤人”,只因“报国恨无不匮财”;报国是他们违心忍痛赚钱聚财的根本动力。他们原先的职业和身份,他们清高的心癖和性格,都不是追求名利之属。旅欧数十年,成了与从役没有区别的谋利商人,实在是违心的,心理上极不舒坦:“驱名利役最伤人”。(《身世歌》另一方面,他们不能不面对现实:祖国百业待业,有财便能直接报国,而积财必须“驱利从役”,这不需要随精神和肉体上的重压,一点一滴积攒。就肉体痛苦说,他俩身体羼弱,百病经身,赚取的“都是斑斑血泪钱”,真乃“创业兴邦志不摧”(陈玉华诗《游江心寺》);就精神上说,因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尽匹夫之责,终于“报国为先”定了位,并且反省自己:“节己助人岂自哀!”自身的利禄、享受无所求,“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陈习置于外:“薄恙可怜不染唇”,“不敢锦衣上客船”,“耕耘海外归来客,自笑拓荒老黄牛”(《身世歌》)虚荣的清高抛却,“衣锦还乡”的陈习了断,“碎玉零珠勤积累”(孙明权诗《赠胡锡珍先生》)为了崇高的目标,不再“伤人”违心,思想升华了!数十万元投入桑梓青田太鹤公园、龙津公园、华侨大楼、瓯江大桥的建设之中,腰囊倾出空也也,“人生知足乐悠悠”(《身世歌》)。青田“山城有幸添光彩”(陈玉华《浙江省诗词年会在青田召开志贺》,1990年),他们感到无限喜悦,莫大欣慰。
第三、“芯草燃身不为私”,“国粹宏扬光海宇”——崇尚中华文化、传导民族传统。
孙明权陈玉华夫妇远离故国数十载,仍是“关山阻隔情难隔”(孙明权诗《返国有感》),但在海外出生、成长的后代势将如何?能否保有“中国心”、能否“情系中华”?他们深虑着。他们对后代的培养教育是高标准、严要求,万船操心、精心之至,使之成为有作为、有出息的人才,形成一个高素质的家族群。但他们一直没有放松一个目标,即要后代成为龙的传人,赋予中华之魂。尽管孙子系五岁出国后,受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系统西方教育,成为西方文化的“载体”,但他更是中西文比的“结合体”。
他具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气质,讲标准汉语,爱我中华故国,与在国内培养的优秀青年没有区别。而且他是意大利进行中华文化传播、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活动分子,做了大量工作。这是孙氏夫妇悉心培植和传化的结果。孙氏家族在华侨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所做的工作是多方面的。他们积极参与发起和赞助华文教育,成为中文学习班的热心支持者。他们作为华侨华人社团的骨干和负责人,长期组织或主持举办国庆、春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举行舞龙舞狮等的传统文娱演出;邀请和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内文化名人和团体到侨社开展美术、摄影、歌舞、电影、杂技、排球等等的献艺和表演,……使侨胞不时地受到祖国文化的陶熏。又有一大壮举是建立“米兰华侨探索文化中心”。起因是米兰侨界一次放映国产影片《笔中情》,许多青少年看不懂、听不懂,发生骚动,这深深地刺痛了孙子系的心,大为伤心、忧虑,流了泪。为了扭转这种“中国人听不懂中国话,看不懂中国电影”的“文化断裂”危局,孙明权、孙子系父子在全家的支持下,自费创建了这个“探索文化中心”,开设书店,购销中外书籍,举办多种多样的中国文化娱乐活动。可谓“芯草燃身不为私”(陈玉华《浙江省诗词年会在青田召开志贺》)。
国内家乡的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孙氏家族给丁极大的关注和多方支持,除资助办学、设立奖学金外,做了其他许多受到称颂的事。
为了帮助家乡做好“侨”字文章,加强海外联谊工作,他们以可观资金捐助青田建造华侨大楼,设立“青田华侨史陈列馆”,编纂《青田华侨志》;1993年青田创办了《青田侨乡报》,他们又象园丁给予浇灌、扶植,孙明权等亲临报社座谈,献计献策,鼓励推动。知道报社在印刷方面有很大困难,就提议开办报社印刷厂,由华侨筹集资金。浙江师范大学华侨华人研究中心开展侨研活动,出书、办刊物,遇到不少实际困难,他们不辞劳累,从杭州赶赴金华,亲临座谈,讲述欧洲侨史,介绍当今侨情,并给予资金上的帮助。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拒邪扶正,奖褒好人好事。1994年4月一辆过路客车在青田境内翻入瓯江,40名旅客困入车内。青田县交警队临时雇用的管理员陈土松奋不顾身潜水进入车厢,一口气救出16名垂危乘客。事迹在《青田侨乡报》报道后,远在海外的孙明权陈玉华夫妇闻悉,深为感动,深有所思,认为在当今社会风气有较多欠缺情况下,应充分肯定、大力提倡忘我救人的精神,于是剪下报纸,待日后鼓励褒奖。念念不忘一年多,1995年5月返乡,即以5000元通过报社转给陈土松作奖金。被感动者也做了感人的事,传为佳话。“国粹宏扬光海宇”(孙明权《贺省诗词年会在青召开》,1990年),孙明权陈玉华夫妇所珍视和倡导的良好风尚、民族优秀传统,将进一步传导给更多的炎黄子孙,宏扬光大于五湖四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