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争得曙光第一缕 迎接现代化朝阳



  新华网浙江频道10月18日电  当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照到祖国大陆的时候,千千万万人的目光聚焦东海之滨的温岭市。

  沐浴着第一缕曙光的全新气息,温岭经济一系列“新手笔”次第推出:

  去年10月,开始进行省内力度最大的乡镇区划调整:34个乡镇撤并成11个乡镇、5个街道。全市城市化进程由此进一步加快。

  今年8月27日,上海产权交易市场在温岭成立全国第一家分支机构。凭借这一平台,以上海为龙头的整个长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工商资本将源源注入温岭,温岭经济通过上海融入世界。

  占地13.8平方公里的温岭工业城将于今年9月13日正式开工。在这个工业新城中,占据温岭经济总量一半的机电产业,将重新整合为包括机电研发中心、物流中心和保税仓储中心的“科技机电城集团”,昭示着这里今后是世界机电产品的重要采购基地。

  ……

  目睹温岭经济新的扩张,回溯它过去20多年间迅速崛起的历程,我们发现:正如从新世纪第一缕阳光中“淘”得1.2亿元收益一样,温岭人的最大本领就是抢抓机遇,致力创新。

  温岭是浙江省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县(市)。这迫使温岭人早早地走出去。“要想富,补鞋打工磨豆腐”,成为民间最早流传的口头禅。以非凡的吃苦精神掘到“第一桶金”之后,温岭人又带着朴素的市场真谛开始新的创业:补鞋的回来开起了鞋作坊,用塑料桶、塑料杯换粮票的回家买起了注塑机械,维修鼓风机的回乡琢磨起了小水泵……铺地板式的农村工业化浪潮迅速在温岭乡村蔓延,个私的、合伙的小企业雨后春笋般涌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温岭个私企业数量一直在6万家以上,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面对当时被一些人贬为“挖了社会主义墙脚、散了社会主义集体”的家庭工厂潮,温岭的决策者没有打棍子、扣帽子,而是“放权、松绑、开绿灯”。他们认为:“温岭要发展经济,既不能停,也不能靠,更不能要,只能靠自己闯。”   个私企业出门受歧视,政府就撑开“保护伞”:只要集体成分有20%比例的,就给集体的帽子;当时只有集体企业才能批厂房用地,县里却照样给每家0.3亩的建设用地;当时联户合伙企业批执照有困难,县里创造性地批出了全国第一张写着“联户合营”的工商执照……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全国第一个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温岭诞生。

  现任温岭“奥力孚”鞋业公司老总的林晓东,当年就是在地下室里和几名高中毕业生发明了全国第一台补鞋机,从而迈出了温岭制鞋业的第一步。他说:“如果没有宽松的发展环境,也许温岭乡村工业将在地下呆更长的时间。”   灵活的机制适应了群众的创业需求,迸发了他们的创业激情。股份合作制的钢质渔船千帆竞发,股份田、合股合劳的小果园生机盎然,由农民合伙创办的生产要素市场也应运而生。到目前为止,温岭还是全省专业市场数量最多的地方。

  1998年温岭在全省第一个提出了建立“特色工业园区”的战略。经过细胞裂变般的扩张,市委、市政府意识到:产业扩张到一定程度就需要集聚,就像出拳时先将十指收回来聚成一股力,再有力地打出去。如今,投资10亿元建设的横峰鞋业、大溪泵业、泽国空压机、牧屿机电、新河帽业等十大特色工业园区已成规模,入园企业累计新增产值达40亿元。

  经过扩张与整合,“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产业布局开始向一个个产业群转型,摩托车及汽摩配件、机械电器、鞋帽皮塑、水产食品、建筑建材等五大支柱产业日益凸现。

  甬台温高速公路边的大溪泵业园区里,你一颗钉子,我一枚螺丝;你专做泵壳,我专攻转轮;你负责采购原料,我提供最新研发产品……唇齿相依的产业群体烘托出的是“新界泵业”、“新科泵业”等国内数一数二的水泵制造龙头企业。由此,温岭占据了国内小型水泵市场60%以上的份额,企业还办到了东南亚国家。一个个特色园区以及背后的配套产业群,形成了让国内经济学者津津乐道的“一群小狗胜过斑马”的经济格局。

  “城是市的载体,市是城的命脉;城以市活,市以城兴”。透过温岭的产业与城镇发展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两股力量互动、互进的轨迹。有了区域明显的产业格局、兴旺发达的市场群体,温岭的农村城镇化和城市化进程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有两组“一消一长”的数据值得关注:“消”指迅速减少的乡镇个数,从67个减至34个,再减至如今的11镇5街道;“长”指迅速扩大的城市规模,建成区面积从7平方公里迅速增至13平方公里,再增至如今的25平方公里,到2010年温岭城区规模将扩大至45平方公里、40万人口。如今,投资17亿元的10条框架性公路已经全面启动,25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开始北扩、西进、东延;仅去年一年上马建设的商住房面积就在百万平方米以上,相当于全市人均增加1平方米;仅今年1至8月,经市建设规划局批出的在建项目就达2万多个。

  温岭还在全省第一个提出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目标,在全市重点建设大溪、泽国、松门、新河、箬横五大区块,其中大溪、泽国将建设成小城市。仅为城镇建设规划费用一项,温岭就投入了3000万元。

  产业带动城市化,城市化促进产业升级。工业城启动后,将有国内外100家企业落户温岭,新增100亿元产值和10亿元利税。城市品位的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外资、外商来温岭寻求合作:再过几个月,温岭企业的“龙头”——“钱江摩托”将整体并给国内一家知名资本运营公司,由此将在国际园林机械市场的十几亿美元订单中分得一块“蛋糕”;有了与“通用”、“本田”、“雅马哈”的联手,温岭已成为世界汽车摩托车企业的齿轮采购基地。据统计,今年1至7月,全市自营出口额增长73%,高出全省50个百分点,全市今年出口额将突破3亿美元,进入全省出口十强。

  “争得曙光第一缕”的温岭,正在满怀信心地迎接现代化的朝阳。(浙江日报/陈纪蔚 黄保才 吴茂云)

  数字温岭(2001年):
  市域面积:920平方公里
  全市人口:114万
  国内生产总值:195.09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69美元
  财政收入:13.9亿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0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917元

Copyright © 2000-2001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社浙江分社新闻信息中心
本网站所刊登的新华通讯社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新华通讯社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新华网浙江频道主编信箱:zhejiang@xinhuanet.com
webmaster:zhejiang@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