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期间,在杭州市萧山区城厢街道百尺溇社区,又一家咖啡店开张了。“我们已经迎来9位创业主理人,其中不乏‘95后’‘00后’,老社区越来越年轻!”社区党委书记蔡斌文说。
这里是原萧山公检法机构所在地,是萧山城市发展的原点。连片的开放式小区房龄在30至40年间,超34%住户为老年人,硬件老化、配套不足,面临严重的“空间梗阻”。
2023年7月,百尺溇社区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改造。到现在,社区累计拆除6100余个“凸保笼”、756个车库,又新建286个汽车停车位、35处电瓶车充电点。一减一增,让老旧社区有了“呼吸”的空间。
重建设,更要重运营。
完成改造后,百尺溇社区引进专业物业团队,把各类服务嵌入社区生活。“邻里餐厅可以解决一日三餐,有维修或家政需要,也能在小城驿站预约,方便又便宜。”退休居民缪阿姨说。此外,社区还设有共享书房、居民健身房、党员驿站……不出社区,不同人群都能找到栖居之处。
社区重塑吸引力,年轻人回来了。7家风格迥异的咖啡店,构建出居民会客、青年办公和举行小型文化沙龙的“第三空间”;在社区主干路打造“百尺溇老citywalk”路线,发展轻食、烘焙、杂货店等潮趣业态。“慢生活”的老社区,成了都市白领的周末“充电站”。
社区保留了理发店、裁缝铺等实用老店,还通过停车费、房租等渠道获得收益,逐步实现“自我造血”。
“好房子”不一定是新房子,老屋焕新也能构建美好家园。作为浙江城市化的先发地区,萧山外来人口多、城镇化起步早,在现有的630个住宅小区中,2000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占比近40%,普遍存在与百尺溇相似的问题。
近年来,萧山在全省率先把旧改工程与危旧房解危、未来社区建设、专业物业入驻等工作集成起来,由区级部门和属地街道两级财政支持,将改造标准提升至800元/平方米。目前,全区累计完成近2700幢老旧住宅改造,建成48个旧改类未来社区,受益群众达20余万。比如,城厢街道湘湖家园破解“悬空老人”出行难题,累计完成214台电梯100%加装,创全国单个老旧小区连片加装电梯之最;北干街道广德小区引入专业物业团队,有效化解小区矛盾纠纷200余起,提供便民服务120余人次,构建“下楼即生活”的便捷商业生态。
在加快更新之余,老社区还注重文化传承。走在百尺溇社区,陆氏祠堂、毛奇龄展示馆、岁月文化墙等,随处可见时代的印记。“我们利用车库拆除时发现的青石板,修旧如旧,保留老城区的文化记忆。”蔡斌文说。
当前,百姓的住房需求已经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从2009年启动旧改至今,我们的思路从最初的‘只修房子’,到现在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逐步树立起‘好房子’就是好生态的理念。”杭州市萧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萧山正在从传统工业强区向现代化新城转型,通过实施旧改、新建“两手抓”,加快建设不同类型的“好房子”。
今年1月至8月,萧山新建商品房成交82.6万平方米、居杭州第二,二手房成交92.9万平方米、居杭州第一。杭州市萧山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杭州取消限价、出台“不计容”等新政后,房企拍地竞争更激烈,对住宅产品力的追求也有更高标准。
在省市新政的基础上,萧山在全省率先开展公区设计方案评审、交通噪音治理等硬核举措——新建住宅打造公区实景样板间,让消费者“所见即所得”;开展室内噪声“一项目一检测”,推动降噪措施落到实处……这些关键小事的创新,进一步提升“好房子”的居住体验。
“萧山的实践为全省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要科学确定不同区块发展的功能定位,有效盘活城市存量资源,有力提升城乡社区服务质量,让老百姓生活得更加舒心、安心。”省建设厅相关负责人说。(记者 胡静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