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10 08:54:28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海亮,天天向上!

字体: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邬焕庆 黄 筱 郑可意

  秋季清晨,当多数诸暨人刚刚起床的时候,位于这座城市西部的海亮高级中学校园里,琅琅书声早已穿透薄雾。在一间教室,来自绍兴诸暨市店口镇湄东村的高三学生卓越带领同学们晨读英语,声音洪亮、自信从容。卓越,正如他的名字,是中国成千上万普通县城里的孩子通过优质教育改变自我、趋向卓越的真实映照。

  “是海亮给了我作为一个县中的学生,可以向大城市名校的孩子看齐的底气。”卓越说。

  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县域中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教育部门统计,我国县中的学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国普通高中总数的一半以上。然而,近年来“县中塌陷”现象被广泛讨论,“尖子生”和优秀师资大量流向大城市重点中学,县中的重点大学录取率和“清北率”逐年下降。

  1995年,海亮教育科技服务集团(以下称“海亮教育”)成立;2015年,全国最大的民办教育园海亮诸暨教育园建成招生。30年征途、10年跋涉,海亮教育从诸暨出发,以浙江民营企业独有的敢干、图强精神气质,投身于一场关乎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破局之战”,带领县中里的无数学子——天天向上!

  海亮教育园鸟瞰。(资料照片)

  为每个学生铺设最适合的“跑道”

  北京时间8月2日,第37届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传来捷报:中国代表队全员摘金,成功卫冕。其中,浙江诸暨市海亮高级中学学生范斯喆以全球第三的优异成绩斩获金牌。

  十余天后,男篮亚洲杯落下帷幕,中国队时隔十年再进决赛获得亚军。同样从海亮教育走出的“锋线新星”王俊杰在整个赛程中表现亮眼,成功入选赛会最佳阵容。

  虽地处县域,海亮教育却不断突破地域限制,接连培养出多个领域的顶尖人才。在海亮教育副总裁彭蕾看来,这背后是集团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民办教育更应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以“因材施教”回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的期待。

  依托30年办学积淀与全产业链资源,海亮教育持续推进特色化分类办学,致力于打造分类办学示范教育园区,助力学子多元成才。科技高中、人文高中、艺术高中、外语高中、体育高中……一批特色学校在诸暨落地开花,不仅打破了“千校一面”的格局,也实现了教师、课程与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与共享。

  走进海亮教育园,海亮高级中学校长张小明刚刚面试完一位国内顶尖的竞赛教练。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已连续3年培养出国际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

  “这离不开我们用机制创新弥补县域资源短板的努力。”他表示,学校一度面临生源基础弱、师资吸引力不足等现实困境。破题之道在于——“做县域公立学校想做而做不到的事”。

  张小明所说的机制创新,核心是“分类分层培养体系”。目前该校已构建起“一体、两翼、多通道”育人架构:“一体”即以高考为主体,“两翼”为学科竞赛和学考综合素质评价,“多通道”则涵盖强基计划、三位一体、专项计划等招生途径,使每位学生能扬长避短、实现最优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识别具有超常天赋的学生,并为其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是海亮高级中学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张小明谈到,拔尖人才的成长路径往往“不循常规”,更需要适配的土壤。海亮教育通过小初高学段贯通,为“一生一课表”的个性化培养提供可能。“五年级学生可以走进高一课堂,竞赛分班也不按年级来,而是按学生实际水平。正是这种‘学段贯通’机制,让范斯喆等孩子得以提前绽放潜能。”

  这一体系同样离不开每一位教师的细致落实。作为信息学竞赛主教练,黄志刚为每个学生打造了专属成长档案,记录着每一次课后反馈、做题感受等细节,“我们的关注点甚至包括情绪波动。比如,在范斯喆比赛失利后,我们会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加入更多团队协作项目,帮助他重建信心”。

  目前,海亮教育园正加快建设高标准实验室,按大学基础课程标准建设的创新实验大楼即将投入使用。“这些实验室让学生在高中学段就能接触大学科研项目。未来我们还将与高校深化合作,将创新人才培养从竞赛拓展至更广领域。”张小明说。

  同样得益于个性化培养体系的,还有更多赛道上的佼佼者。在今年男篮亚洲杯上代表中国队表现亮眼的球员王俊杰的成长轨迹,体现了海亮在体教融合模式上的突破。

  时光回到2017年,12岁的王俊杰遇上了他的第一位“伯乐”——海亮教育篮球队总教练毛伟林,自此开启他的篮球生涯。2020年,王俊杰代表海亮外语中学夺得全国U15青少年篮球联赛冠军,并获得“最有价值球员”称号。2023年,他代表海亮外语中学夺取了耐克高中生篮球联赛全国总决赛季军,此后,海亮教育通过资源链接,助力他成为第五位入选NBA全球精英计划的中国球员,前往澳大利亚深造训练,随后进入NCAA一级联盟的旧金山大学,并入选中国男篮国家队。

  海亮体育事业发展中心总监陈光平介绍,立足因材施教理念,海亮在组队之初就建立了升学保障、专业输送、顶尖培养三条清晰的人才“出口”路线。

  除了像王俊杰这样跻身顶级赛事舞台的选手,海亮篮球队还有大批队员活跃在各大赛场。“我们已向浙江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等多所高校输送了一批优秀队员,不少人在大一就成为CUBA主力。”陈光平表示,“这些学生训练刻苦、基本功扎实,未来很有希望通过选秀进入CBA职业赛场。”

  “我们要在孩子综合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体育这个‘润滑剂’的作用,以体强身,以体健心,以体促智,最终实现以体育人。”陈光平表示。

  “希望为每一个独特个体,铺就一条通往卓越的‘跑道’,让‘因材施教’从理想照进现实,让孩子们都能拥有对话世界的底气与力量。”彭蕾说。

  高中时期进行日常训练的王俊杰。(资料照片)

  用光寻找优秀的人,再照亮下一代更优秀的人

  5000余位老师,400余位校长,正高级、特级教师及金牌教练100余人,1700余位国内外名校、双一流大学毕业的教师,其中清北毕业生百余人……人才是海亮教育的第一生命力,也是海亮快速发展的底气。海亮集团创始人冯海良曾提出,“海亮能做多强,取决于海亮的人才有多强。”

  “我很开心,其实我已经等你很久了。”毕业于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郑江浩经过再三权衡,最后选择彭蕾做自己的师父时,导师彭蕾发出这样的感叹。

  这是发生在海亮教育高端人才双选会上的生动一幕。

  双选会参会的双方,一方是海亮教育的高管和旗下海亮高级中学、海亮初级中学、海亮实验中学等13位校长组成的导师团;另一方是已经和海亮教育签约三方协议的15位即将毕业的学生,他们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顶尖高校,是经过层层选拔的首批储备校长培养对象。

  “海亮教育的理念和价值观是吸引我加入的重要原因,正式入职后的一系列培养计划更让我感受到集团对人才的高度尊重与重视。”2019年海亮旗下学校中最年轻的校长王婷婷说,当年的她33岁。

  得益于海亮体系化培养和灵活用人的制度优势,王婷婷从前辈们手中接过教育理想的火炬不断前行——从初出校园的职场新人到屡获嘉奖的优秀教师,从各岗位流转的中层管理者到海亮最年轻的校长。

  但这个纪录很快被打破,出生于1995年,曾就读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2021届毕业生张一鸣,今年9月成为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海亮高级中学的校长。

  此前他已经在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工作3年,年仅30岁的他凭借优秀的工作业绩,同时负责滇西和重庆区域五所学校的管理。

  当顶尖学府的毕业生选择扎根县城中学,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职业选择,更折射出海亮教育探索“制度留人、生态育才”,推动清北等高潜人才与县域教育“双向奔赴”的生动缩影。

  “要留住这些高潜人才,不能仅凭理想感召,更需要坚实的制度保障和成长沃土。”彭蕾介绍,集团将“人才兴教”作为核心战略支柱,致力于打造涵盖全链条的育才生态。

  以培养未来教育管理精英(目标校长、总校长、区域总裁)为目标,海亮建立了“教育管理精英”计划。评估考核每半年一次,从校长助理到校长,晋升路径清晰,最短只需3年。在教学能力方面,教研组长负责专业提升;在领导管理能力方面,集团高管担任管理导师全面带教。

  此外还有福利保障等全方位支持,解决了人才扎根的后顾之忧,构建起“职业尊严、社会价值、生活保障”的完整支撑体系,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工作”的范畴。

  这套培养和支持体系吸引来的顶尖人才并非“盆景点缀”。他们带着前沿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和充沛的活力,成为激活县域教育的“关键变量”。

  彭蕾介绍,现在的年轻人对职业发展、价值认同看得比待遇更重,我们用教育情怀的光寻找优秀的人,用“制度诚意”留住这群优秀的人,再让他们照亮下一代更优秀的人。

  不一样的思政课,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在海亮教育一次大思政工作推进会议上,海亮教育党委书记李莉一连三问,引导在场人员思考教育的核心与本质。

  一直以来,海亮教育高度重视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建设,通过持续多年的实践,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做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置符合认知规律、各有特色的思政课,种下家国情怀的种子,是海亮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

  今年3月,诸暨海亮教育园里的一场思政现场教学活动吸引了天南海北、城市乡村的1500名观众在线上线下共同观摩。

  这堂以百年党史为主线,融合“理论讲述+影音表达+沉浸体验”的家国情怀主题“星光思政课”,带领同学们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情感对话。

  海亮教育的师生在进行教学活动。(资料照片)

  一个多小时的课堂,同学们听得专注、看得入神,还有人留下感动的泪水。海亮外国语学校学生沈旭最初认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活动,但是一堂课下来他感慨万千:“先辈们的努力追寻让我感受到信念的力量,袁隆平和水稻、深度求索和科技发展等等,使我产生自豪感和力量,也意识到我们这一代肩负重任。”

  家国情怀的种子不仅在学生们心里种下,也为教师们打开了教书育人更多的可能方式。

  参与这堂“星光思政课”串讲的教师——海亮艺术中学老师俞振阳第一次站上思政课堂后,便从在场师生的反馈中获得了认可和力量。在观看今年“九三阅兵”后受到启发,主动提出想开发一个思政课程——从1949年到2025年“阅兵式”演进看祖国强大之路。

  除了不断开展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让思政课看得见、听得进、有意思,海亮教育还鼓励学科教师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将其有机融入教育教学环节。

  “我期盼着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读懂《共产党宣言》的真谛,渴望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深深扎根在中华大地上……”聚光灯下,扮演陈望道的学生蒋佳轩字字铿锵。

  除了蒋佳轩,台上所有演员都是海亮艺术中学传媒专业的学生,他们主演的舞台剧《风帆望道》亮相后,给集团所有观演师生带来极大震撼。

  这既是他们专业能力素养提升的实战演练,也是融入思政元素的表演课程汇报。“我没想到在高中就能在舞台上展现专业学习成果,同时啃剧本、领悟人物的过程也让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一个飞跃。”一位参演学生表示。

  《风帆望道》从编剧、导演、表演到舞台中出现的所有舞蹈、音乐均为海亮艺术中学原创,舞剧将语文、历史、政治和艺术进行跨学科融合,把红色文化“外化于形、内转于心”。“学生既是受教育主体也是教育素材,参与其中才会产生心灵触动。”云南省泸西县第一中学党委书记赵学红观演后谈道。

  李莉表示,“思政课堂+课程思政”能真正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样的思政教育才能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人生金课”。

  振兴乡村教育,孕育一片森林

  出身河南县城的张一鸣,初中时就到外市区读书并最终考上北京大学,他对于县域教育的困境有着切身体会。对他而言,如果能在减少地区教育差距上有所贡献,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在入职的第2年,张一鸣就被海亮教育集团委派到云南,成为石屏县一中副校长并担任地理老师。为破除当地学生安于一隅造成的“墙”、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他在地理课堂上用地图打开孩子们向往世界的窗;他往返100公里去隔壁县给孩子们买肯德基作为奖励,用这一小切口在孩子们心中点燃“到更大世界去”的火种。

  正是许多像张一鸣这样有理想有情怀的优秀青年,疏通了优质教育资源到达县域学校的“最后一公里”。“但光有这支队伍还不够,我们希望将完整优质教育生态带到偏远的县域乡村。”彭蕾说。

  2021年,海亮教育响应国家乡村振兴的号召,提出“将乡村教育振兴作为集团发展永久的头等大事”。在不变更学校性质、学生来源、教师编制的前提下,为合作县域学校带来了切实的改变,助力县域教育活力和质量提升。

  甘肃省皋兰县第一中学,这所有着81年办学史的县中藏着太多荣光——这里曾经走出过无数奔赴国内顶尖名校的学子,从2000年到2014年,几乎每年都有考上清北的学生;2003年和2007年学校还考出了全省文科状元。可近十年来,“尖子生”断层、顶尖高校录取鲜见的现实,悄悄遮挡住了校园的活力。

  2024年,皋兰县教育局与海亮教育正式签约。“当时我们入驻学校的时候,已经十年没考出过清北了,孩子们的分数能够达到C9名校的也很少。”皋兰一中校长乔雪玲回忆着入校时的情况。

  “学校管理相对松散,理念更新缓慢,精准引领不足,学生苦学,教师苦教,育人模式单一,升学通道欠缺……”乔雪玲表示,这些也是当下县域教育普遍面临的问题。

  她和团队提出“构建以学生发展为圆心的服务型校园”的办学主张,并利用海亮教育打造的智慧教育赋能模型及数字化工具,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多元升学规划,留下了一批优质生源;为每位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破解了教师的“躺平”现象。

  理念革新带来的变化是显著的。在2024年甘肃省新高考首考之年,皋兰一中一名学生取得667分的好成绩,跻身全省178名,创十年来新高,被北京大学录取。此外,还有11位学生取得600分以上好成绩,创造了建校80年来的新高度,在仅有11万多人口的小县城带来不小震动。

  优异的成绩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声誉,更重要的是重新点燃了学生、家长以及当地教育部门对县中的信心。县城也能提供媲美城市的教育质量和多元选择,家庭便无需为了孩子教育背井离乡、异地打工。曾经流失严重的县中教师队伍逐渐稳定,近3年甚至还回流了多名优秀教师,曾经居高不下的学生外流比例也在逐年下降。

  除了导入人才资源,海亮还依托数字化技术构建县域校园数字教育新生态。在科技赋能下,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马家窑初级中学仅用3个月,便实现了智慧教研、家校协同、学生积分激励等领域数字化落地与高效运转,数字校园生态已逐步成形。

  马家窑初级中学校长宋业成表示:“海亮科技将学校与外界对接,我们虽然在西北,但是我们眼睛里的世界不局限于西北。”

  如今,海亮教育以整个县域的教育生态提振为目标,逐步在县域实现“服务一所学校,树起一面旗帜,孕育一片森林”。截至2025年7月,海亮教育已为178所县域学校提供了教育综合管理服务,版图覆盖全国23个省、88个县市,惠及超过30万名师生。

  “我们不追求一枝独秀,而是希望百花齐放。”海亮教育董事长、总裁陈军伟表示,“县域教育不能简单复制城市模式,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当优质教育生态在县域扎根生长并最终留住学生、稳住家庭、赋能区域,这或许是助力县中突围、实现乡村振兴最富生命力的“海亮解法”。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