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之江大地,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锚定金融为民目标,积极发挥政策性金融职能作用。“十四五”期间,循着时代脉搏,以政策性金融为笔,以浙江大地为卷,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汇金融活水 润外贸千帆
在绍兴三花智控的数字化生产车间,一件件精密的新能源汽车热管理部件正通过智能流水线完成组装。分行通过提供中长期流贷和出口信贷的组合支持,助力企业进行智能化生产线改造,推动产品向高附加值领域突破,其新能源汽车部件出口量不断跃升。
从单个企业的升级到产业结构的优化,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的金融服务始终与浙江外贸提质同频共振。“十四五”期间,分行累计投放对外贸易贷款3675亿元,占同期信贷投放总量的55%。
通过贸易金融工具的创新应用,分行为企业筑牢信用屏障。作为手持订单量全球第10的民营船厂,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却曾在承接欧洲船东订单时面临预付款保函额度不足的困境。关键时刻,分行启动绿色通道,优化审批流程,仅用15个工作日便完成两笔预付款保函审批和开立,为企业锁定订单提供了关键信用支撑。
舟山长宏国际船厂保函项目。
面对外贸小微企业“融资贵”的难题,2021年以来分行积极行动,持续加大支持力度。通过与当地商业银行建立风险分担机制,引导商业金融资源精准流向外贸领域小微企业。“十四五”期间累计发放超200亿元小微外贸转贷款,为超5000家有进出口实绩的小微企业送去支持,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从单点灌溉到系统赋能,分行构建的政策体系为浙江外贸提供了全周期支撑。
架开放之桥 助民企出海
华越印尼,这个总投资13亿美元的项目,是浙江省重大的“一带一路”境外投资项目之一,由分行牵头组建7.6亿美元银团进行支持。分行不仅在项目前期提供“融智”服务详解印尼政策环境,更创新设计了境内外多层代理行架构,平衡服务效率与风险,助力项目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湿法冶炼基地,并获得了浙江省银行业协会“最佳银团创新奖”。
华越印尼项目。
在众鑫环保科技集团的泰国工厂里,甘蔗渣纸浆堆成的小山正通过全自动化生产线“变身”为可降解的环保餐盘。这个“小而美”项目在当地提供了400多个就业岗位,是践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文内涵的缩影。除了信贷资金,分行更凭借丰富的境外业务经验,为企业提供了从政策咨询到法律辅导的全方位支持,确保项目顺利落地,为浙企在海外的发展保驾护航。
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分行“一带一路”领域贷款累计投放近2000亿元。
铸创新引擎 强制造根基
宁波杭州湾极氪5G智慧工厂,这座融合了数字孪生、柔性生产等前沿技术的“未来工厂”,是吉利集团向智能化转型的核心载体。2022年,分行联合宁波分行发放的18.6亿元固定资产贷款为其注入动能。同年的1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进一步支持企业开展先进整车制造平台、新能源电动车及无人驾驶等领域的研发活动,助力企业在核心技术领域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推动我国民族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2025年,随着集团品牌战略升级,吉利计划对旗下两大汽车品牌进行并购整合。分行再度发挥银团牵头行优势,组建56.2亿元银团,高效完成首笔40亿元并购贷款投放,推动企业整合供应链体系及销售网络,加速技术迭代与产品升级,实现新能源时代的品牌跃迁。
“十四五”期间,分行聚焦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设立服务浙江先进制造业集群专项额度2000亿元(2023—2025年),重点支持高端装备、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生物技术等“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截至2025年8月末,该专项额度已实现超额投放,支持了一批省内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助力浙江提升现代产业体系整体竞争力。
针对“专精特新”企业这一新质生产力的“生力军”,分行于2024年出台“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为“专精特新”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提供“精准滴灌”服务,累计投放贷款超140亿元。
绘绿色画卷 筑生态屏障
乐清湾的海面上,2918亩的光伏板整齐排列,板下养殖区的鱼虾正欢快游动。这个由分行投放5亿元贷款支持的正泰集团温州亨泰渔光互补项目,是浙江省“千项万亿”工程之一。并网后,年平均发电量可达3.2亿千瓦时,满足超8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需求。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为国家节省标准煤9.82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98万吨。同时,项目还为当地渔民提供了1000多个渔业养殖岗位,使得每亩滩涂每年能够额外产生约3000元的渔业产值,实现了渔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双重推进。
温州亨泰渔光互补项目。
“十四五”期间,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修订的绿色信贷政策,精准引导资金流向低碳产业,为浙江构建绿色能源体系筑牢金融支撑。(来凯萍/文 中国进出口银行浙江省分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