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杭城,桂香渐起。
“孔胜东仓桥社区工会驿站”内,退休刚满一年的孔胜东正忙着为快递小哥递上慰问礼包。“辛苦了!喝瓶水歇会儿。” 朴实的话语背后,是这位杭州首届道德模范(平民英雄)40年如一日的坚守——从公交车驾驶员到每周六雷打不动的义务修车师傅,再到如今驿站里的“贴心人”,他的身影早已刻进城市的温暖记忆里。
9月20日是全国第23个公民道德宣传日,今年又恰逢杭州持续选树道德模范(平民英雄)20周年。20年来,从孔胜东这样的“个体微光”,到吴斌、陈立群、彭清林等“群体星光”,再到满城涌动的“桂在你我”向善热潮,对凡人善举的褒奖与礼赞始终是杭州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引擎。
二十载深耕不辍,杭州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持之以恒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以道德模范为标杆、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全民参与为底色,让“最美”从“盆景”成“风景”,从“典型”变“常态”,书写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的“养城记”。
从一群人到一座城: 最美风景里的“杭州群像”
“我就是个普通人,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面对镜头,孔胜东总轻描淡写。
但这份“普通”背后,是40年义务修车、20年扎根社区的执着:退休后,他带领15名学徒每周在吴山广场支起修车摊,通过公益骑行宣传征信知识,走进“残疾人之家”倾听需求,连快递小哥都受其感染主动加入公益队伍。
孔胜东的故事,是杭州道德模范(平民英雄)选树20年的生动起点。
2005年,杭州启动首届“十大平民英雄”评选,打破“英雄高不可攀”的刻板印象,从街头巷尾、寻常岗位中挖掘“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榜样。这背后,正是对“抓典型”深层意义的践行——不仅是选出榜样,更是树立标杆,让平民英雄身上的担当、善良与坚守被看见、被学习、被传承,使榜样模范评选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长期抓手。
20年来,这份榜单上的名字不断更新:“最美司机”吴斌在金属片击穿腹部的剧痛中,用76秒完成“生命操作”守护乘客安全;外卖小哥彭清林从钱塘江大桥纵身跃下勇救落水女子后悄然离开;“时代楷模”陈立群退休后远赴贵州支教;“一元村医”吴光潮用半个世纪守护乡村健康;“微笑使者”施志平以114万分钟志愿服务传递温暖;“灯塔妈妈”麻培均为孤残儿童点亮希望…… 截至目前,杭州已累计选树道德模范(平民英雄)210余例,他们从千千万万普通人中走来,用善行义举点亮“一人兴善,万人可激”的灯盏。
闻一善言,见一善,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20年来,榜样的力量正从“个体闪光”化作“群体自觉”,突破地域、行业的拘囿,传承、发扬、催生出一片美丽风景。
打开“最美杭州 桂在你我”的点赞名单,“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换成别人也会这么做”“当时并没有多想,就觉得应该帮一把”这几句话的出现频率很高——这些获得象征杭州文明的桂花点赞卡和桂宝玩偶的普通人,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以善良与正义打动人心:富阳中学教师尤田苗在高速车祸现场展开50分钟生死救援,杭州市第十三中学学生郑欢暴雨中用海姆立克法施救网约车司机,六旬保安张金炬高架下扑灭自燃电动车,淳安市民余礼旺跃入水中救起呛水女子,外卖小哥合力控制邻居家火情…… 他们是平凡人中的不平凡者,传递爱心、担当责任,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注脚。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20年来,杭州的“最美现象”也已形成“蒲公英效应”。斑马线前,“车让人、人快走”从倡议变为法规,成了驾驶员和行人的“肌肉记忆”;社区里,“武林大妈”“西湖阿姐”活跃在治安巡逻、矛盾调解一线;西湖边,从8个人发展到30万人次参与,“最美人墙” 一站就是十年……
正如有市民看到延安路灯箱上展示的道德模范风采后所说:“看到那些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用平凡举动暖了一座城,就觉得善良和勇敢并不遥远,自己也能成为‘最美’的一部分。”
在杭州,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最好的未来,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相待的明天。
从“自发为”到“制度护”: 让“有德者有得”
宋儒程颢曾说,“一德立则百善从之”,关键在一个“立”字。
如何立?根本在于制度支撑筑牢保障,更离不开城市各方力量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与主动引领。
20年来,杭州始终践行总书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要求,坚持“党委主导、制度保障、全民参与”,以知行合一为导向,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主要着力点,构建起从选树、宣传到关爱的全链条工作机制,既给好人以崇高荣誉,又以制度托举善行,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推动“有德者有得、好人有好报”成为普遍共识,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杭州特点的公民道德建设新路径、新载体。
在选树与宣传上,杭州坚持“草根性”与“广泛性”并重,让平凡榜样走进大众视野。
不同于传统典型评选的“自上而下”,杭州始终强调“在百姓中推荐好人,在生活中发现好事”。市级媒体自2008年起相继开设“感动杭州”“我们的价值观”“发现最美杭州人”“美丽杭州人”等专栏,累计报道超千名平凡榜样。社区通过“道德讲堂”、百姓议事会等平台,邀请道德模范面对面分享故事,让榜样精神可感可学。企业也积极参与其中,阿里连续12年投入超亿元打造“天天正能量”,褒奖普通人的微小善举;传化集团设立“传化・善源社区公益基金”,围绕助学助困、尊老扶幼、联乡结村等领域,以实际行动助力道德实践。更特别的是,杭州连续多年将延安路黄金地段的灯箱广告留给道德模范,让他们的笑脸与事迹,成为城市最醒目的“文明名片”。
这份对道德建设的深耕细作,也早已收获全国认可——2013年,中宣部、浙江省委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杭州“最美现象” 思想道德建设先进经验报告会,“杭州经验”从此成为全国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样本。
在制度保障上,杭州也始终走在前列,用“硬举措”托举精神文明“软实力”。
2012年以来,杭州先后出台《杭州市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等40多个规范性文件,为道德建设划定清晰“路线图”——2015年,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推出《杭州市道德模范关心关爱制度若干规定(暂行)》,从医疗、养老、住房等方面为模范提供切实保障;2016年颁布《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于2021年修订完善,将“礼让斑马线”“文明养犬”等道德要求纳入法治轨道;去年出台的《杭州市道德先进典型关爱礼遇实施办法(试行)》,更是进一步细化优待措施,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在医疗就诊、养老服务、住房保障、就业扶持、法律援助等方面给予道德先进典型明确支持。
这一系列制度从整体布局到具体落实,不断深化、强化、优化公民道德建设路径,推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深入人心,成风化人,形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良性循环。
杭州的探索,更体现在将道德建设与传统文化、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让精神文明扎根生活土壤。
初秋时节,桐乡越丰村的“三治菜园”里一派丰收景象。作为征迁集聚区,该村曾因部分村民“毁绿种菜”引发矛盾,而作为桐乡“三治融合”先行地,村里通过百姓议事会、道德评判团与村民共商,推出“三治菜园”机制——村民遵守村规民约、参与村务服务等累计的“三治积分”,可兑换菜地使用权。这一创新不仅化解了邻里纠纷,更让道德新风融入日常。
如今,在“浙江有礼 最美杭州”引领下,全市13个县(市、区)均结合本地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出“浙江有礼・风雅桐行”“浙江有礼・拱墅优礼” 等区域文明品牌,让公民道德建设既有共性标准,又有地方温度。
此外,杭州还通过全国首创的“邻居节”、持续开展的“文明从脚下起步”“公民爱心日”等活动,引导市民走出“小家”融入“大家”,让道德实践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习惯。
从一地探索到中国价值: 点亮文明新标杆
20年来,杭州以选树道德模范(平民英雄)为抓手开展公民道德建设,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城市答卷”:获得“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连续16年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这些成绩的获得,离不开道德模范引领下的全民实践,更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生动写照。
20年来,公民道德建设,为城市发展注入精神动力。在杭州,道德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实际行动。企业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积极参与“百万企业信用工程”“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传承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倡导的“诚信浙商”精神;党员干部带头践行道德规范,在乡村振兴、基层治理中冲锋在前;青少年从小接受“最美教育”,学校将道德模范事迹纳入德育课程,培育“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自觉。这种“人人讲道德、处处有文明”的氛围,吸引了无数人才扎根杭州,也让这座城市在数字经济、科技创新等领域持续领跑。
公民道德建设,为共同富裕提供人文支撑。在杭州,公民道德建设始终与民生发展同频共振:“爱心冰箱”为户外劳动者送去清凉,“孝心车位”方便子女探望老人,“文明帮帮码”搭建起志愿服务供需平台,“工会驿站”“城管驿站”成为群众的“暖心港湾”。这些看似微小的举措,却让共同富裕有了温度——困难群众得到帮扶,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外来务工人员感受到城市温暖。正如彭清林所说:“住在杭州,不仅日子过得舒心,更觉得心里踏实,因为身边总有善意不断回馈。”
从西湖之畔到钱塘江岸,杭州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它证明:道德建设不是“孤军奋战”,而是需要党委政府“培育美”、职能部门“传播美”、全社会“呵护美”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20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需要融入日常、贴近群众的落地生根。
站在20年的新起点上,杭州的“养城”之路仍在继续。它用每个普通人心中的善念、践行道德的行动、代代相传的温暖证明着: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财富的增长、科技的进步,它的出发点和终极目标是推动人的进步、人的进化和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和基于人的现代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社会构建,才是最具中国价值的杭州最美的风景。
二十年崇德之路, 铸就文明之魂
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取决于其道德基础的厚度;而道德的建设,始于每个普通人的选择,成于整个社会的守护。杭州二十载公民道德建设,不仅为城市绘就了崇德向善的底色,更诠释了精神文明建设如何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
杭州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以“凡人英雄”为标尺,让榜样从“云端”走到身边。20年来,一个个来自基层的模范,用最朴素的善举击穿了“英雄遥远”的认知壁垒,让市民真切感受到“行善可学、有德可敬”。这种以个体带动群体的培育方式,让道德不再是抽象的准则,而是可触摸、可践行的日常选择。
更值得称道的是,杭州将道德建设纳入制度轨道,以机制创新保障其长效性。一系列政策举措既划定了文明的底线,又树立了崇德的导向,实现了软性倡导与硬性保障的有机结合。当道德实践有了制度托底,“一时之美” 便升华为 “常态之善”,形成全民参与的良性循环。
二十载深耕不辍,杭州用实践证明:公民道德建设既是城市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是高质量发展的软性支撑。未来,唯有持续厚植道德土壤,方能让文明之花常开不败,为城市发展注入更持久的精神动力。(记者 姚似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