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沾驾桥,半部水乡史。而如今,一条条宽阔平整的“四好农村路”如活力脉络般在村落间蜿蜒伸展,正悄然改写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沾桥村的发展叙事。
“以前这条路,三轮车过去都颠得咯噔响,下雨天更是出不了门。现在我儿子开车直接到家门口,我做的米糕半小时就能送到临平客户的餐桌上。”沾桥村的马阿姨一边在姨家工坊里麻利地包装刚出炉的月饼,一边笑着感慨。
她口中的变化,源自于临平区2018年启动的“四好农村路”建设。沾桥村先后完成石塘线至北马浜、石塘线至南马浜等道路的拓宽改造,以及沾超线至石前港的综合提升,总计2.377公里的“四好农村路”实现了从“老旧窄”到“宽平美”的蜕变。
道路的通畅,激活了乡村产业的“毛细血管”,姨家工坊就是一个生动的缩影。“之前我在家自己做点心,手艺是有,但订单不稳定,只能靠熟人介绍,经常发愁。”工坊成员马阿姨坦言,“现在不一样了。路修好了,物流方便了,村里帮我们统一接单、统一配送,我只要专心把产品做好就行。”
目前,工坊已吸纳约30位本地阿姨。在这里,阿姨们不仅实现了增收,更找到了归属感。“以前是自己闷头做,现在大家在一起,说说笑笑,还能互相学手艺,日子充实多了。”马阿姨说。
路好了,姨家工坊的阿姨们出去参展、摆摊也更方便。2024年,姨家工坊通过制作米糕、粽子、月饼等系列传统手工美食营收21万元,今年已累计营收超15万元,“四好农村路”就是强大的发展基石。
“四好农村路”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条路本身。它改变了沾桥村村民的出行方式,公交车通到了村组,快递车开到了门口,老人就医、孩子上学不再艰难。它重构了沾桥村的经济地理,过去因交通制约“养在深闺”的水乡风貌,如今吸引了民宿、咖啡馆、美术馆等新业态入驻,乡村旅游迎来了新发展。它更重塑了村民的精神面貌,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从“担心销路”到“专注品质”,“共富”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可触可感的现实。
一条好路,就是一条共富路、一道风景线、一股振兴力。它连接古今,也联通未来,它让沾桥村的阿姨们从灶台走向平台,也让这座运河畔的古村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稳步向前。(赵国利/文 王鑫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