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国际顶级刊物《细胞》(Cell)上,浙江大学医学院科研团队接连发表两项重磅科研成果:基础医学院徐浩新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SLC7A11 is an unconventional H+transporter in lysosomes”的最新研究成果;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胡海岚教授团队发表了题为“Neuron-astrocyte Coupling in Lateral Habenula Medi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的研究论文。近一个月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各研究团队连续在《细胞》《自然》《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国际顶级刊物发表了6篇论文。
胡海岚教授团队在《细胞》上发表的论文截图。
胡海岚教授团队发表的最新论文揭示,压力应激下外侧缰核和蓝斑核循环接力、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时序激活,传递压力信息,介导抑郁症的发生。该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抗抑郁药物的作用机制提供了全新视角,对阐明压力相关精神障碍的病理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为压力管理和抑郁预防提供了新的诊疗策略。
徐浩新教授研究团队发现的SLC7A11介导的溶酶体慢速 H+ 泄漏途径,结合该团队此前发现的TMEM175介导的溶酶体快速 H+释放途径(Cell, 2022),与已知的氢离子输入途径——V-ATPase形成了溶酶体酸碱平衡调控的逻辑闭环。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的基础研究成果得到了工业界的高度认可,近年来一些国际药企和初创公司相继布局靶向TRPML1和TMEM175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药开发。
浙江大学医学院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刊发表的其他4篇论文为: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肝胆胰外科梁廷波教授团队基于前期在肝癌免疫耐药机制方面的研究积累,与合作团队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第三代溶瘤病毒VG161,突破耐药瓶颈,在复发难治性肝癌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的疗效。
中国科学院院士、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团队研究聚焦于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50%),对比了造影衍生的血流储备分数 (AngioFFR) 指导PCI与血管内超声(IVUS)指导PCI的临床结果,旨在进一步探索AngioFFR在指导PCI决策及优化中的价值。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楼敏教授团队的原创性科研成果,给全球脑卒中治疗理念带来新的突破,有望推动卒中治疗指南的更新,为后循环卒中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崔一卉团队研究发现急性压力选择性激活抑郁核心脑区外侧缰核的自噬水平,而慢性压力则对其产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自噬在维持应激下的情绪稳态中起着关键作用,逆转自噬功能障碍提供了一种潜在的快速、持久的抗抑郁新策略。
据了解,一系列重磅科研成果发布的这背后,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通过鼓励原创自由探索,深化“有组织科研”创新范式,不断整合跨学科资源,努力打通“临床需求牵引-基础理论突破-前沿技术转化”全链条,创建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学术生态。
浙江大学医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浙江大学医学院将始终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医学院”战略目标,以引领性成果为核心导向,全力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继续聚焦三重大一顶尖,将附属医院作为重大创新载体,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学+”创新中心为战略支点,推动临床研究与基础创新深度协同,构建“基础-临床-产业”闭环创新生态;瞄准重大疾病的诊疗瓶颈,大力主导多中心临床研究,深度整合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原创研究向临床实践转化,继续凝练具有浙大特色的医学引领性成果。(富祯祯 朱诗意/文 浙江大学医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