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力弘扬“三个精神”,深化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浙江省总工会组织开展“话百年工运·展时代风采”系列访谈活动,用一段段真实故事,记录下之江大地上的奋斗群像。
在浙江省平湖市,工会组织正以独特方式谱写发展新篇。近年来,平湖市聚焦“产业链”布局“工会链”,将工会服务延伸至各行各业。“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综合考核十三连优”……“金字招牌”的背后,是“发展的脚步走到哪里,工会建设就跟进到哪里”的务实与决心。
本期视频带您走进平湖,对话平湖市委书记仲旭东,听他讲述工会与城市发展的同频共振。
这几年,平湖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百强榜单中位列第38位。请您谈谈工会组织在助力平湖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仲旭东:近几年,平湖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全市生产总值跃升到1078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81166元、52997元,收入比缩小到1.53:1,在全国百强县的排名连年攀升,成为了长三角一颗冉冉升起的璀璨明珠,这离不开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发挥的重要作用,市总工会先后被评为“全国工会系统先进集体”、首届“全国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先进集体”,在平湖综合考核中也实现“十三连优”,荣誉的背后,是平湖工会这支队伍的团结协作和辛勤付出。特别是我们平湖市总工会主席许静,深耕工会工作14年,把工作做到了极致,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执委会委员并在主席台就座,基层一个县的总工会主席被推选为全国的执委,在全省也是很少有的,是平湖人民的骄傲。
从工作看:一是发挥组织优势。聚焦“产业链”布局“工会链”,无论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还是直播带货、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发展的脚步走到哪里,工会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工会的组织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胜势。二是培育技能人才。致力于建设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多年来已培育113位首席技师、打造85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涌现了首届浙江大工匠、全国人大代表韩其芳等20多位省级以上优秀技能人才,为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三是保障职工权益。通过全省首创的“虚拟岗位”精准帮扶、安全生产分级亮牌、“快乐工间操”等一系列举措,切实保障了职工权益,同时也为平湖营造了更暖心的工作氛围和更优质的营商环境。特别是“虚拟岗位”这项工作,已累计帮助困难职工家庭2030户,支付岗位待遇915.6万元,有力助推了共同富裕。
平湖市委市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和关心工会工作,请您简要介绍一下。
仲旭东:平湖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工会工作,把更多的资源赋予工会,为工会事业发展构筑起坚实支撑。一是机制上。市委常委会定期听取、研究、指导工会工作,市政府每年与工会召开联席会议,将工会工作作为全市重点工作持续推进。二是工作上。坚定支持工会工作高质量发展,高位推进工会改革和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实打实解决了工会经费代收、职工医疗互助保障等一批难点堵点。三是队伍上。一方面,选优配强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加强干部选拔任用,一大批工会干部得到岗位重用。另一方面,提高产业工人、工会干部在各级党组织和人大、政协、群团组织中的比例,让他们在参政议政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这几年,平湖工会做了许多暖心事,有没有哪件事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仲旭东:平湖工会作为广大职工的“娘家人”,始终站在职工的角度换位思考,做了很多润物细无声的“关键小事”,夏天送清凉、冬天送温暖,每年春节还会和留在平湖过年的职工一起过年。我也经常参加这些活动,和外卖小哥一起包包饺子、拉拉家常。
像虚拟岗位精准帮扶、医疗互助“一次不用跑”等工作,也都是从小事着手、从细处做起,十几年如一日,才使工会真正成为了职工可以依赖的温馨港湾。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工会驿站建设,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户外劳动者每日奔波、非常辛苦,我们就在城市当中打造了一座座让他们能随时坐下歇歇脚、喝口水的“工会驿站”,驿站虽小,但意义很大。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暖心实招,真正让生活在平湖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满满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省委提出了“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目标。围绕助推产业大提升,接下来,您期望工会在哪些方面能够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呢?
仲旭东: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快新质生产力布局,结合平湖实际谋划布局了“3+3+3”现代产业体系,4大产业入选省先进制造业集群,更有机床、纺织服装两大产业纳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版图,特别是打造了“双元六共”等一批有特色、有实效的技能人才培育模式,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全市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达37.53%,位列嘉兴第一。前几日,我们还入选了全省首批技能型社会建设专项激励地区。这背后,就是工会力量的持续助推。
所以接下来,我们也期待工会组织在这方面有更大作为。一是做优企业端“提”的文章。希望工会组织积极引导企业健全技能人才薪酬制度,鼓励企业建立技能人才晋升通道,推进能级工资集体协商,为技能人才开辟“技能创富”新路径,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二是做强职工端“拓”的文章。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不断涌现,也对产业工人素质技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希望工会组织接下来紧密围绕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精心定制契合产业需求的培训课程菜单,通过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技能竞赛,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夯实人才支撑。三是做深工会端“融”的文章。希望工会组织发挥好“娘家人”作用,既要为人才“撑腰”,也要为人才“代言”,用好资源、搭好平台,为产业人才的“引育留用”提供优良环境和坚实保障,为产业发展培养更多“大国工匠”,更好实现人才和城市的“双向奔赴”。(郭妍廷 张欣怡/文 张灵 王旭/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