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4/11 14:26:41
来源:新华网

城市观察丨浙江温州:科技织就“团圆网”

字体:

  在浙江温州,科技的力量正悄然改写离散家庭的命运。通过“寻亲DNA数据库”,27年的分离得以终结,陌生的姐妹发现彼此竟是血亲……这背后,是一场由公益力量与科技创新共同编织的“团圆网”,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

 “松台寻亲团”开展公益活动。新华网发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民间寻亲者的坚守:从“大海捞针”到科技助力

  4月10日清晨,在温州市鹿城区松台广场,“松台寻亲团”负责人刘女士和志愿者们又一次支起了寻亲展板,并介绍有意向寻亲的群众前往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进行生物信息样本采集、入库。

  “松台寻亲团”是当地一家民间公益组织,由寻亲者于2007年自发组建,成员大多幼时与亲人失散。自成立以来,每月10日清晨,他们都会风雨无阻地在松台广场开展公益活动,在寻找自家亲人的同时,也为更多家庭搭建寻亲桥梁。

  2024年,两位分别了70年的姐妹通过“寻亲DNA数据库”相认。新华网发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这些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寻亲者,曾用悬挂启事、逐户询问等最原始的方式寻找失散的亲人。然而,随着年岁渐长,他们的脚步逐渐沉重。“传统的寻访形式已力不从心,我们开始寻求更多助力。”刘女士说。

  与此同时,温州市司法局正持续推动当地司法鉴定行业深耕公益领域,用科技与爱心为寻亲之路点亮“明灯”。2017年,寻亲者的诉求得到了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的回应。从此,传统的“人海战术”与现代化的DNA技术开始交汇。

 异国收养的儿童回温州寻亲。新华网发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科技催生团圆“加速度”:一次录入,终生比对

  据了解,传统的民间寻亲方法,往往是根据外貌特征、出生年月、历史背景等信息,在寻亲者之间进行两两比对。许多寻亲者为验证疑似线索,辗转多地重复进行DNA检测,耗时耗力且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实验室。新华网发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2017年,在温州市司法局支持下,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研发的“寻亲DNA数据库”破解了这一难题。该中心法医物证鉴定室主任吴淑珍介绍:“寻亲者只要将其DNA遗传信息登记入库,就能实现一次录入、数据反复多次自动比对,精准高效。同时,中心还持续加大鉴定费用的减免力度,减轻寻亲者的经济负担。”

  一个生动的案例是,2017年,两位自幼分离的姐妹先后加入“寻亲DNA数据库”。系统比对结果显示,她们竟是亲姐妹。其实,两人此前已在寻亲群相识,还曾一起聚餐,却浑然不知彼此的血缘关系。

 2017年,两位自幼分离的姐妹通过“寻亲DNA数据库”相认。新华网发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社会联动:科技向善,让爱不再“失联”

  2018年,由温州市司法局牵头,温州医科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民盟温州市委会主导创建的“温州寻亲联盟”成立。该平台整合了司法鉴定机构、高校、媒体和志愿者力量,让寻亲行动从“小众坚持”变为“社会共鸣”。

  温州医科大学的学生俞佳烨主动报名参加了“松台寻亲团”公益活动。她说:“原来科技可以如此有温度。看到这么多失散的人在努力寻亲,我深受触动,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他们早日团圆。”

 学生志愿者沿街发放宣传资料。新华网发 温州市司法局供图

  2024年11月20日,被收养27年的小静(化名)通过数据库与生母李某比对成功。电话接通那一刻,小静激动不已:“想不到这么快就比对上了!”小静和李某是“寻亲DNA数据库”中第52对DNA信息比对成功的案例。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有1348位寻亲者的DNA数据入库。(胡炎桢 陈晓光)

【责任编辑:韩冰玉】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