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文化先行。自2024年以来,浙江省温岭市选派文化特派员奔赴乡村,实现16个镇(街道)全覆盖。如今,在温岭市的乡野大地上,文化与乡村正碰撞出一场场春日盛景。
花海中上演旗袍秀、艺术展;篝火旁非遗展演激活乡村“夜经济”;“民星”脚踏田间地头,演绎共富新故事……文化特派员入村做了什么?通过这些乡村新画卷,可以找到最真切的答案。
文化筑基,发展提质
3月22日,2025年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在温岭市城南镇后岭村开幕。13个节目中,7个由文化特派员策划排演,后岭村文化特派员江君方还带着城南镇文艺轻骑兵登台表演。台下的3万观众,线上近30万的点击量,实力诠释演出的吸引力。
精彩并非偶然。依托700余期“乡村艺(体)校”课程基础,温岭已深耕出一片“送、种、育”文化的沃土。文化特派员们入村后,便积极组建镇级文艺轻骑兵队伍。在全市层面,温岭进一步整合资源,邀请在外文化人才组建顾问团,培育市、镇、民间三级文艺轻骑兵队伍,构建“特派员+文艺轻骑兵”工作体系。这场“春季村晚”,正是这一体系联动的实践成果之一。
今年1月,派驻大溪镇方山村的台州市级文化特派员谢法标和新河镇文艺轻骑兵队伍便在省级“村晚”舞台上演绎过温岭“好声音”。以方山荷塘的美食、美景为切入口,谢法标编写原创歌曲,找来镇级文艺轻骑兵一起拍摄乡村MV。短短一个月间,“村游”客流显著上涨,村民经营收入较2023年翻一番。他带领团队打造的浙东理学文化游线,更是为方山村吸引研学团队超5000人次。“方山村不缺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借助市级“乡村艺校”课程资源,谢法标还在村里孵化出15名“乡村记录员”。一个个可见可感的文化作品,让村民们的凝聚力、文化自信不断增强。
星火之光汇炬阳。一年不到的时间,温岭的乡村文脉扎根更深、发扬更广。眼下,温岭还在进一步推动文化的全域共享,通过打造文艺轻骑兵优秀节目展演、文化走亲等活动平台,将文化特派员、人文乡村、艺术乡建等体系互通互融,激发基层文化活力,推动全民艺术普及,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能。
整合资源,画“融”点“金”
稀松平常的油菜花,能有什么魅力?在温岭市松门镇松建村,十万余赏花游客为村民们“洗”了一次脑。百亩花海不仅点“靓”了乡野,也带来了共富集市、乡村音乐会、文化展览……疾走在人群中,文化特派员叶军华常忙得满头大汗。在叶军华看来,流量涌进之后,乡村不能只有花海。他和松门镇、村两委、强村公司一起提前谋划,邀请年轻人入村。花海中的文明实践活动体验区、咖啡休闲区、松门卫城文化展区一一落地。半个月前,松建村第一家村咖火速开业,日营业额最高破4000元。“取名喜人咖啡,就是希望游客进村能当一个欢喜之人。”叶军华道出村咖的品牌深意。
花开一时,成效却需长期保持。松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海滨高兴地说,在文化特派员的助力下,村里还将打造“趣”钓龙、滩涂赶海、“松门味”乡厨赛等一系列参与式、体验式活动,持续丰富乡村文旅业态,让松建村四季皆“喜人”。
温岭的东海之滨,石塘镇里箬村中,村咖“半满”和省级文保单位陈和隆旧宅融合出新生机。省级文化特派员朱海伟正是牵线搭桥之人。
酒香也怕巷子深。派驻入村后,朱海伟发挥身在媒体行业的丰富经验,既教村民们“酿酒”,也“吆喝”游客闻酒香。今年春节,以村咖为中心,里箬村营造了氛围浓厚的“春”景。被朱海伟通过青年沙龙“招引”回村的青年们,和长辈们一起跳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奏鼓。春暖花开之际,村咖的工作人员又忙着为老石屋布新春景。新媒体平台上,年轻人们继续跳着大奏鼓。大家都已懂得,引流,也需细水长流。
这样生动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实例,在温岭已比比皆是。透过乡村资源,透视发展前景,文化特派员们以“文化引流+场景消费”点“金”,实现乡村发展与消费升级双向奔赴。
文化赋能,“远视”未来
开展理论宣讲30余场次,举办文艺演出、惠民服务等活动400余场次,带动结对村增收500余万元……自去年以来,派驻在温岭各地的文化特派员,让文化真正“沉得下、留得住、活起来”。“审视”群众需求,“远视”未来乡村,文化赋能之路还在继续开拓。
连日来,谢法标正精心设计“方山香礼”莲子蜂蜜伴手礼。这也是温岭接下来通要文化特派员队伍开展的新动作之一。温岭市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通过聚焦“岭学”、深耕“岭艺”、专注“岭创”等“三岭”工程,温岭将持续发挥特派员文艺特长和团队优势,健全完善文艺轻骑兵“133”工作体系,建立文创文旅产品全流程开发机制,不断提升“理润青年”宣讲“+活动”“+阵地”“+文艺”的工作成效,推动“我们的村晚”“我们的村运”等品牌活动成为特派员的金名片,以更丰富的特色文旅项目提升本土文化的曝光度和影响力。(王萍/文 徐伟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