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家电子元件制造企业车间内,桁架机器人正精准高效地抓取、搬运零部件;灵活的机械臂在预设轨道上流畅运行,有条不紊地完成装配任务;AGV小车驮着原料和成品在各条产线间穿梭;电子摄像头以亚毫米级的检测精度将残次品剔除。这套机器人装备成效显著:整线实现无人自动化生产,生产效率提升35%,产品不良率下降40%。
“为了这条数字化生产线,我们跑了深圳华强北,去了杭州钱塘,苦苦寻找机器人服务商。结果‘最合适的人’就在距离公司仅3公里的地方。”该企业负责人笑言“灯下黑”。原来,完成这条产线数字化改造的,是他们的“邻居”浙江硕和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数工业机器人被设计出来后,不能单独解决问题,必须集成到生产线中,才能完成系列动作,最终实现机器换人。”硕和机器人公司副董事长洪灵说,硕和要做的,就是通过自主研发的软硬件系统,将激光传感器、工业相机、物联网模块等机器人“积木”拼接到不同的生产体系中,形成机器人套装,让设备之间直接对话,继而形成数字化产线。
作为金华首个省级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金华开发区依托本地化制造业优势,锚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专用机器人领域,面向辖内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具体需求,推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零部件企业技术升级,加快激活机器人“社交圈”,提升机器人本地配套率,带动制造业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在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智能制造实验室,由一个20厘米乘以20厘米的PCB(印制电路)板以及各种元器件组成的机器人控制器已经打磨成形。“控制器就像是机器人的‘大脑’,能够控制机器人42至43个关节或者机器狗12个关节的活动。”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院长董辉介绍,凭借高性能、高稳定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这台控制器能让机器人、机器狗完成一系列丝滑动作。
得知家门口就有含“新”量极高的机器人控制器,当地多家制造企业纷纷抛来橄榄枝。董辉认为,当前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风口,很多企业跃跃欲试,但自主研发之路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非所有企业愿意为高昂的研发费用买单,机器人产业的本地化配套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截至目前,金华开发区共有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1家,其中上游机器人企业占金华全市上游机器人企业的30.23%,先后培育了4家省级“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公司。“对企业来说,一个电话、一脚油门,工程师便迅速到位,这样的服务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受益于机器人本地配套的浙江辉煌三联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巫宝军说。(记者 石磊 沈超 共享联盟·金华开发区 俞萍 吴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