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3/30 17:23:09
来源:新华社

浙江余姚一群高中生的提案改变243个生命的终点

字体:

  3月29日,清明前夕,细雨,微凉。浙江余姚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余姚四中)20名高中生身着雨衣,手捧白菊,安静地站在一快墓穴前。他们面前是54袋小小的红色骨灰袋,里面安放着无人认领的逝者骨灰。没有亲属的哭喊,没有繁琐的仪式,只有年轻的声音诵读着悼词:“无论您是谁,愿这片土地成为您安息的归宿。”

  中午12点,6名高中生前往殡仪馆,将装着红色布袋的透明塑料箱小心翼翼地抬上车,一路护送至市胜归山第一墓园。进入墓园,学生分别排成两列,依次从余姚四中教师钱剑波的手中接过红色布袋包裹的骨灰,神色庄重地洒入公墓中。随后,又将黄菊花、白菊花的花瓣洒落在骨灰上,再由墓园的工作人员盖上黄土,种上杜鹃花。至此,54名无名逝者终于魂归大地。

 活动现场 储天锋 摄

  这场直面死亡的实践,源于2014年该校学生的一次社会调查。十一年前,钱剑波在综合实践课上引导学生探索各类社会现象时,就有高一学生严梦妮、孙钶等人在社会调查中了解到“无主骨灰”问题。据他们了解,当时在余姚市殡仪馆内,因各种原因遗留下来的无主骨灰就有600余袋,有的年限已超过了30年。

  在钱剑波的帮助下,学生们查阅资料、走访民政局,最终形成《关于建设余姚义冢的建议》,提议以树葬、海葬等生态葬方式安葬无主骨灰。

  “无主骨灰的处理一直是个难题。”民政局社会事务科工作人员谢立新回忆,2014年收到学生提案时很意外,“一群高中生能关注到这个社会问题,还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让我们很受触动。民政局也破除万难,在2018年正式启动公益生态葬项目。”

 活动现场 储天锋 摄

  从此,余姚四中的师生与民政局就开始接力送“无主骨灰”入土,只为“给予每位逝者一份尊重”。自2018年以来,该校师生已帮助243名无名逝者以生态葬的形式入土为安。

  “今年是无主骨灰入葬的第七年,也是数量最多的一年。今天入葬的是2005年的无主骨灰。截至目前,距离现在20年的无名逝者骨灰已经全部入葬完成。”谢立新介绍。

  “我从老师手里接过那一袋袋骨灰时,我的手一直在抖,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我想此刻,我就是他的亲人。”高一学生陈希楠第一次参加“义冢”仪式,动作僵硬,感受颇多。而站在她身旁的祁嘉逞已是第三次参加活动,显得十分“老练”。他说:“这次从参加者到组织者,我也进一步了解到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尊重生命’,它能够在我以后遇到苦难和挫折的时候,给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活动现场 储天锋 摄

  如今,“义冢”项目已超越单纯的安葬行为。老师们会在平时的思想品德与语文课上让同学们写自己的墓志铭与遗嘱;在活动结束后撰写此次入葬无名骨灰的心得。许多同学坦言,他们认识到了死亡的意义,也领悟到了尊重生命的真谛。

  现在,这所学校的生命教育还将延续影响着一届届学生。今天的仪式结束后,一名学生轻声问:“老师,等我们毕业了,还会有人记得他们吗?”钱剑波指了指刚种下的杜鹃花:“只要这些花还在生长,他们的故事就不会结束。(干雨微)

【责任编辑:韩冰玉】

Copyright © 2000 - 2025 XINHUA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制作单位: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