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姚江奔流向东海。
春回大地,浙东运河余姚段两岸再次迎来春日的热闹与生机。宁波余姚,这座承载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因浙东运河的滋养而熠熠生辉。
2014年6月22日,包含浙东运河段的中国大运河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申遗成功,为余姚开启了对大运河持续保护的新阶段。近年来,余姚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不仅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还因地制宜改造提升运河沿线的景点古迹,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注入新活力。3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即将施行,这为余姚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千年运河
铸就姚城地理之基
浙东运河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晚期越国开凿的“山阴故水道”,至今约有2500年。东晋时期,浙东运河实现全线贯通,自此成为浙东水上交通的大动脉。它西起杭州萧山区西兴古镇,东至宁波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是中国大运河内河航运通道与外海连接的关键纽带,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端点之一。京杭大运河沟通黄河与长江,将大河文明连为一体;而浙东运河则将触角伸向海洋,与“海上丝绸之路”相接,为大河文明找到了出海口。
浙东运河余姚段以姚江为主体,全长86.8公里(不含支流)。其从绍兴市上虞区自西分南北两线汇入姚江,北线称“虞余运河”,南线为四十里江与十八里河。姚江东行至余姚城后,又分为候青江、中舜江、最良江,拱卫余姚双城,最终在丈亭三江口分慈江和姚江,东出至宁波。沿岸还流经牟山、马渚、丈亭、河姆渡、三七市等乡镇,深刻影响了余姚的地理格局。
古迹凝辉
运河畔的文脉绵延
大运河余姚段不仅是浙东水系的重要纽带,更是余姚的文化脊梁。八千年前的井头山遗址、七千年前的河姆渡遗址,共同见证了余姚从海洋文化向稻作文化的演进。被誉为“浙东第一桥”的通济桥,横卧姚江之上,连接着余姚南北两城,见证了余姚千年的变迁。一旁的舜江楼飞檐翘角,古朴庄重,与通济桥相得益彰,成为余姚的标志性景观。此外,运河沿线的丈亭老街,因地处姚江与慈江交汇处,曾是货物集散的重要节点,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
余姚因运河而繁荣,运河因余姚而闻名。运河不仅带来了物资与人员的流动,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运河水哺育了王阳明、黄宗羲、朱舜水、严子陵等名人贤哲,使余姚成为浙东文化与学术思想代表人物的主要活动区域。
纵观2500多年的大运河历史,历朝兴建的水利设施令人瞩目。马渚的斗门老闸、西横河闸等水利枢纽,彰显了运河应用的重要性。斗门老闸修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80年代又新建了西横河闸和升船机、斗门新闸和升船机。这些水利航运设施与上虞的水闸构成一个系统,相互呼应,共同发挥着航运、调节水源的作用。
如今,随着姚江流域综合整治六大防洪水利工程陆续建成,余姚防洪排涝水利版图进一步完善。这些水利设施的应用,见证了余姚水利事业的发展与科技进步,也让运河与城市的关系更加紧密、和谐。
守护运河水,离不开姚城人民的治水决心。2020年,余姚启动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此后三年投入12.42亿元,大力实施“九大行动”,推进207个重点项目治理姚江流域水环境。通过三年努力,姚江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水标准,实现了“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
传承发展
古老运河重焕生机
近年来,余姚持续加大对大运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保护力度,深度挖掘运河在文化、生态、水利、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价值,让古老的运河重焕生机。在姚城,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汇聚了国学国艺、文创手作、创意集合店等多种新兴业态,节假日游人如织。沿着运河修建的滨江绿道,串联起阳明古镇、公共文化中心、玉皇山、通济桥、龙泉山、兰墅公园、兰江广场、蛇山等多个余姚地标建筑,山、水、桥、岸、绿、景、人、城融为一体,一步一景,展现着余姚日新月异的变化。
在牟山镇,“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将大运河沿线特色旅游文化融入全民健身运动;在马渚镇,一条以运河为轴的“运河风情”乡村振兴文明示范线将沿岸历史遗存和人文精华串联起来;丈亭镇正在建设年吞吐量140万吨的余姚最大运河码头—东港区一期码头;河姆渡镇以河姆渡遗址为中心的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获准立项开工;三七市镇则实现了运河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形成了融入井头山文化、杨梅文化的以大运河慈江段为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
如今,在余姚,运河正以全新的文化生命力融入城市有机更新。正如北宋王安石所言:“山如碧浪翻江去,水似青天照眼明。”余姚的运河,正凭借独特魅力,续写新时代的辉煌。(李培妮/文 谷志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