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立春过后的城市依然春寒料峭,而“浙江经济第一区”杭州市余杭区的产业园区、项目建设现场已是热潮涌动。“春风行动”系列招聘会火热吸引人才进军余杭、新登录科创板的思看科技要朝着智能制造继续“开疆扩土”、不少智能化车间内正全力运转生产线,奏响了奋力冲刺“开门红”的新乐章。
同样抖擞精神、整装待发的还有余杭区“新春第一会”现场。当天,余杭区召开“挑大梁 攀高峰 奋进2025”动员会,为全年工作划重点、定方向。
2024年,余杭区GDP突破3300亿元,不仅超越分区之前的大余杭,还蝉联浙江经济第一区,成为全省唯一财政总收入超800亿元的区(县市),而这个全省“经济第一区”在新的一年鲜明立下了挑大梁、攀高峰的目标。
登顶冠军如何再攀经济高峰
2025年,余杭不仅要确保主要经济指标继续登顶,还要确保两项财政收入等指标持续领跑。
服务业与数字经济是余杭支撑性的主导产业,也是余杭力保第一的优势所在。余杭充分发挥阿里巴巴龙头企业牵引作用,支持抖音、快手、同花顺等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服务业增加值占到杭州市的40%,同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2298亿元,是当之无愧的“数字经济第一区”。
2024年12月,余杭发放了第30万张营业执照,成为杭州第一个经营主体总量突破30万家的区(县、市),科技创新型企业加速涌现,余杭企业强脑科技就凭借硬科技实力让一幅幅脑机接口的未来场景成为真实的生活图景。2025年,余杭要推动更多企业进入“营收百亿千亿俱乐部”。
创新策源之能,已经成为余杭区经济跃迁之力。以产业平台未来科技城为例,这里因为数字经济、科创企业高度集聚,产业森林枝繁叶茂,税收占全区7成以上,GDP占8成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9成以上。
会上,未来科技城相关负责人积极表态:“继续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加快浙江新型算力中心等智能算力集群建设,进一步打响中国飞谷品牌,支持强脑、灵伴、零零等未来产业头部企业加速壮大……”
因此,要再攀高峰,余杭将继续抓住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这个“法宝”,支持四大省实验室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化环之江实验室、环北航国际创新学院等创新生态圈建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生命周期服务,全面优化创新生态,力争人才总量突破50万。
未来产业的量质齐飞也有力支撑了财政。要实现财政收入领跑,余杭正计划迭代完善“黄金68条”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新一轮产业政策,着力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算力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契合余杭发展形势、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政策体系。
余杭区财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25年,我们将积极推动惠企政策兑付‘即申即享’‘免申即享’,确保资金应兑尽兑、及时兑付,持续擦亮余杭的助企服务金名片。”
全科王者如何保持全能势头
在浙江省2024年度综合考核中,余杭区连续两年斩获全省先进,并连续8年蝉联全市第一。因此,2025年余杭区向勇夺“九连冠”发起冲击,争当高质量发展的“全能王”。
在过去实现城市能级大跨越的三年间,良渚文化大走廊和城市新中心中轴线形成了余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就在蛇年春节期间,不少市民游客沿着“良渚寻玉记”“径山问茶行”等打卡路线寻浓浓年味,感受五千年良渚文化的熠熠生辉。
今年,余杭要推动良渚文化大走廊加快建设高能级文化产业平台,精心筹办第三届“良渚论坛”、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等国际级的活动;提速推进新一轮“十大工程”,加快良渚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眼下,余杭正深耕数字文化、短视频等优势赛道,着力引育航母级文化龙头企业,加快高端资源要素落户大走廊。
余杭还要以城市新中心中轴线建设为牵引,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推动共富示范先行。在中轴线的起点“城市客厅”,未来公园以及集区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妇女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市民服务综合体都已开工;而在中轴线南端,将屹立杭州音乐厅、余杭大剧院、余杭国际体育中心等崭新的文化地标,市民的理想生活,更有劲头与盼头。
此外,余杭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效,确保一季度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让美好生活图景落地;打造更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标志性成果,奋力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潮起帆涌,新中心余杭区,正全力以赴拼出新的精彩。(徐颖 谭琴/文 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