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月24日电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太湖南岸,沿岸排列的一条条人工河道,被当地人称作“溇”或“港”。千百年来,在“太湖溇港”水利工程作用下,湖州吴兴等地区实现了水资源的有效管理与利用。近年来,当地不断创新和优化,让这份绵延千年的智慧继续滋养这片土地。
治水逐绿,千年溇港再升级
“我们今天看到的溇港,曾经是太湖边的一片沼泽和滩涂,很难利用。”湖州市吴兴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溇港是太湖流域特有的古代水利工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以其独特的“纵溇(港)横塘”布局,节制着太湖的蓄泄,成为防洪导水的天然屏障。历经千年风雨,55条溇港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2016年,湖州太湖溇港入选《第三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湖州市、吴兴区两级以此为契机,因地制宜推进水系疏通,对断头河及淤塞河道进行复原和清淤疏浚,整修受损的溇港堤岸,累计清淤651.8公里、751万立方米,拓浚7条入湖骨干溇港,对溇港区域80公里河道实行连片生态化建设,新建防洪堤125公里、水闸56座、生态护岸160公里。
2022年11月,湖州市发布《太湖溇港保护利用专项规划》,按照“一网引领、两区示范、三群并进、多点融合、全域发展”总体布局,划定了440平方公里规划区,确定核心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的分类及范围,并对遗产保护重点、标准及措施作出明确规定等。
吴兴区还将溇港遗产河道、湖漾保护纳入“河长”履职范围,创新河长制生态联勤工作机制,水利、公安等部门与属地乡镇、各级河长协同配合,打造专门的“生态联勤警务站”,依法打击各类破坏溇港行为。
吴兴太湖溇港景区航拍。新华网发 湖州市吴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如今,溇港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再到‘管得好’的转变。在水域治理修复的基础上,我们还沿河岸增设驳岸、植栽、滨水步道等基础设施,将水系两侧打造为游客驻足、居民休闲的重要空间。”湖州市吴兴区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
“点水成金”,产业发展阔步行
绑绳、摆蟹、放上冰袋……在吴兴高新区杨溇村杨桂珍螃蟹庄园里,卢瀛峰和同事们忙着打包产品。
“游客们愿意选择我们,就是看中了太湖蟹的优质。”卢瀛峰家2018年在杨溇村建起了1200亩螃蟹庄园。“我们引入太湖水,并确保排放无污染,实现养殖过程绿色化,为优质太湖蟹的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依托基地自养的优质太湖蟹,卢瀛峰建立起门店销售、蟹产品加工、蟹主题餐厅产业链,开发并推出适合大众口味的蟹黄拌面、蟹黄捞饭、蟹黄馄饨、蟹黄汤圆等美食产品。2024年,他经营的杨桂珍螃蟹庄园蟹产量达到500吨,年产值突破1亿元。
吃蟹节活动现场。新华网发 湖州市吴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还与高新区合力打造全蟹宴西餐厅、蟹文化体验馆、蟹垂钓营地主题乐园等多个业态,举办万蟹宴、吃蟹节等主题文化活动,全方位建设太湖蟹产业文旅新名片。”卢瀛峰表示,目前,杨桂珍螃蟹庄园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达300万人次,文旅收入超400万元。
吴兴区顺应发展趋势,建成特色水产标准化生产基地近3万亩,并成立吴兴区太湖蟹产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统一养殖标准和品牌,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提升湖蟹品质。
“我们依托太湖溇港的水利、农田优势,招引绿沃川草莓小镇、四维植物工厂、淡水三文鱼工厂化养殖基地等7个千万元以上重点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9.2亿元。”湖州市吴兴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水育文,文旅融合换新颜
沿着环太湖路一路向东,以义皋溇老水闸为界,一侧是太湖,另一侧是溇港文化典型载体义皋古村。
义皋古村是湖州原生态古村落建筑保存数量最多的地方。村中的牌楼、百年老街、古桥保存完好,街石排列规整,将太湖的溇港文化、鱼米文化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保存完好的千年古桥“尚义桥”每天静观游人如织,范家古宅内也会定期上演“范家尚义会”情景剧以弘扬淳朴民风。
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吸引游客的新亮点,吴兴区有自己的见解与实践。
“换个角度看溇港”,坐着直升机俯瞰太湖溇港,让游客领略青山绿水之美,这是幻溇村推出的低空飞行游览项目。“自开业以来,每天都有几十名游客上空体验。”项目负责人洪柏雲说,基地将与杨桂珍螃蟹庄园等展开联动,推出“乘着飞机去吃蟹”等特色活动,不断丰富消费内容,吸引更多客流。
游客体验活动。新华网发 湖州市吴兴区委宣传部供图
近年来,吴兴区以杨溇、许溇、幻溇、义皋、伍浦、庙兜等“滨湖六村”为核心,以41平方公里太湖沿线乡村为主战场,横跨高新区、织里两个乡镇14个行政村,打造“太湖新溇港”。
“只有循着文脉前进,才能实现‘农业+水利+文旅’的良性互动发展。我们在‘滨湖六村’持续打造爆款产品、提升服务层次、发展夜间经济,不断培育消费新形态、新业态、新需求。”湖州市吴兴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经过“抱团式”发展,“太湖新溇港”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方面,都展现出了独特魅力。
策划:翁璟 马江
采写/设计:汪菁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