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建德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陈正茂信步而行,发现这个不大的厂区竟有两个池塘。一池留下了枯荷,一池上方铺满了光伏板。
自2001年起进入水泥行业,20多年来,陈正茂眼见着一块块开采来的矿石,最终变成一袋袋出售的水泥,也眼见着水泥、房地产、能源行业的起伏变迁。
水泥行业属高耗能行业。陈正茂印象深刻,在他上学实习的20世纪90年代,水泥厂还是“粉尘漫天飞,噪音如耳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那时候没有好的收尘系统,天上掉黄土是常有的。”说完他下意识掸了掸肩,仿佛一提起,当年的尘土又回来了。
而现在,这个建在杭州建德李家镇诸家村洞山脚下的干净整洁的厂区,在昭示着某种变化。
水泥制作过程,是陈正茂口中的“两磨一烧”。传送带将矿石送至指定地点,先破碎成拳头大小的石块,再按比例加入铁矿与粘土,研磨至几微米的粉末。随后,经加热窑炉煅烧,窑内温度高达1500摄氏度左右。煅烧后冷却,熟料再次研磨,最后送进筒仓装袋,由货车运往各地。
其间虽仍少不了使用煤炭,但电力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两条回转窑都安装了低温余热回收设备。这个总装机18000千瓦的项目,年发电1.2亿千瓦时左右,一年能节约3.8万吨标煤、减排10万余吨二氧化碳。
陈正茂说,这些电能被充分应用于生产生活。例如,利用余热发电锅炉产生的蒸汽给水加热,热水通过管道输送至办公楼、宿舍楼,作为供暖热源,有效节省了能源开支。
过年才回趟老家、平时吃住都在厂区的陈正茂深有感触,电气化设备的不断优化,包括收尘器升级、空压机技改、大型风机变频、全流程封闭改造等,让噪声减弱、空气变好,也让宿舍楼里晾晒的衣服清爽了起来。
作为一名水泥行业“老将”,陈正茂一直关注着水泥相关的市场行情。
水泥市场与房地产行业“呼吸相通”。受“棚改”等政策推动,2015年起全国水泥行业产能开始扩张,2021年达到峰值,随后增速放缓。
也是在2021年,全球能源格局巨变,国际能源价格一路飙升。国内煤价也随之攀升,燃煤发电企业面临“买煤难”“买煤贵”的困境,部分企业因缺煤停机,导致电力供应紧张。
“当时水泥价格涨到了1000元一吨。”陈正茂清晰记得那个生产线错峰停掉的夜晚,一下子寂静无声。供不应求时产能缺失,这种痛感刻骨铭心。“当时光伏发电量大的水泥厂受影响就小。我想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发展新能源的重要原因。”
这是天上掉“能源”的时代了。也是2021年起,在当地供电公司服务下,建德海螺利用厂区的水池水面、矿山区部分空地等打造了“光储一体化”并网项目。目前,厂区内光伏规模已达14.7兆瓦,减碳排的同时也降低了购电成本。
从能耗双控到碳排双控,悬剑之下,陈正茂对水泥行业有一种明显的“年轮感”,到冬季产销就会淡下来。更有力度的减碳,也就意味着更持久的产能。
心系减碳,他说不久后,厂区里的采矿车会被换成电车。生物质替代燃料也派上用场,2024年海螺水泥燃料替代率已达11.13%。千方百计地节能降耗,2022年起至今,每生产一吨水泥,电耗下降3度以上,煤耗下降4公斤以上。
基于对能源变革持续加深的认知,陈正茂还敏锐捕捉到绿电绿证的发展趋势。2024年该企业自发购买省外绿证8万张,抵扣碳排近2.6万吨。未来参与绿电购买,他也不想缺席。
顶着一张被岁月染过的脸,十分健谈,不魁梧的身体充满了能量,每日穿梭于厂区,关心着智能检测分析的结果,关心着爆破振动的幅度,关心着各类车辆的清洁替代……这是陈正茂的画像。
企业亦有专属画像。通过开展能效诊断服务,供电公司从经济贡献度、碳效水平、减排贡献度等五个维度,为企业勾勒出画像。
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经研所能源大数据专职赵坚鹏分析,海螺水泥上一年度在经济贡献度、碳效水平、减排贡献度维度得分较高,“杭碳”等级为2级,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后续我们会依据‘杭碳’结果,建议政府对建德海螺的年度碳预算配额给予正向倾斜。”
“用煤和碳排大户”也在努力转身,向绿色靠近。这也正是“双碳”实施与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所带来的积极效应。
看2024年的浙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清洁能源装机历史性超过50%,新能源装机增幅超三成。光伏新增装机1370.85万千瓦,增幅超四成。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正待开发。山区抽蓄与沿海风、光火、核电源形成“山海多能互补电源集群”。
电力需求端也呈现出了新特点。截至2024年底,浙江新能源汽车充电负荷达400万千瓦,同比增长54.02%。绿电、绿证交易规模扩大,2024年分别达112.99亿千瓦时、6018万张。“阳光掌柜”破解电力领域新型经营主体结算难题,助推新型电力系统在用户侧落地……
过去一年,电力市场愈加健全,节能意识深入人心。不论高耗能还是高精尖企业,绿色用能成为共识,全新的场景不断涌现。国网浙江电力也将加速推进能源的绿色、安全、经济转型,以此书写新的一年。(陈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