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聚焦
-
多国学者在良渚感悟文明魅力
良渚博物院内,五千多年前良渚文明留下的玉器、陶器、石器等手工制品遗存,吸引了考古学家的目光。
-
第二届“良渚论坛”架起文明交流互鉴之桥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11月25日至27日,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考古学家、作家、音乐家等300余名中外嘉宾齐聚第二届“良渚论坛”,围绕“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题开展研讨,共商文明交流互鉴。
-
良渚国际考古中心邀请全球考古学家探寻文明之光
为更好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良渚考古研究工作,不断扩大良渚文化国际影响,良渚国际考古中心11月26日在浙江杭州正式揭牌,邀请全球考古学家共同探寻文明之光。
-
出土文物在良渚有了新家
11月26日,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正式揭牌。在库房的一间实验室里,一批出土于井头山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木器经过海藻糖脱水处理,重新固化。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溯源:看良渚古城遗址的“前世今生”
“朱旗践石,网虎石封”,五千年前良渚先民在黑陶罐留下了12个神秘刻画符号,成为困扰无数考古学家的迷思。穿越五千年漫漫长河,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一跃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探寻:考古研究新突破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究竟有多大?良渚遗址群究竟有多少家底?良渚先民经历了怎样的聚落格局变迁?近年来,良渚古城的一系列研究新突破,为“何以中国,缘起良渚”提供了更为丰富而清晰的例证。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活化: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
在以文化赋能经济,以经济“活化”文化的互促之下,良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走出了新的道路。
-
中外作家做客良渚:在文明圣地畅叙文学魅力
11月25至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开启中外作家对话。多名作家学者以“文学的创造力:世界文学的共鸣与人类社会发展”为主题,畅叙中外文学魅力。
-
良渚考古新发现:古老的水利系统“更复杂了”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介绍,近年来他们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一部分“塘山长堤”的面貌其实更为复杂。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展示:从良渚之窗 看中华文明
如今,一条以“廊道式”模式发展的良渚文化大走廊正向着文化之廊、生态之廊、发展之廊、共富之廊、合作之廊迈进。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守护:数智技术为良渚古城遗址“保驾护航”
2024年是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五周年,五年来,良渚古城遗址在数智应用方面取得系列成果。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赋能:良渚文化大走廊激发区域经济新活力
近年来,良渚文化大走廊通过“廊道式”的发展模式,以良渚文化为牵引,推动运河文化、径山文化、苕溪文化、千年古镇文化、非遗文化等资源整合,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以文化赋能助推区域高质量发展。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破题:“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保护”这一世界难题如何解?
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有多难?良渚在这一难题上提供了哪些经验?带着这些问题,新华网专访了杭州良渚古城遗址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文物保护团队负责人高海彦。
-
何以中国·缘起良渚丨传承:良渚文化大走廊延续千年根脉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把它保护好。”近年来,良渚文化大走廊通过“廊道式”发展模式,打造了一条展示文化绵延不绝、包容未来的开放大走廊。
-
第二届“良渚论坛”聚焦文明交流互鉴
本届“良渚论坛”以“交流互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主题,聚焦文化遗产、文学、音乐等重点领域,深入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理论研究,探讨实践路径,谋划合作方向,凝聚各国文化界携手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共识。
-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首批成果亮相良渚
“中国丝绸艺术大系”的首批成果11月25日在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亮相。
-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落户良渚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11月25日正式亮相。
-
良渚从哪来,答案更清晰
"在距今5300年左右,良渚文明兴起后,长江下游地区进入了“古国时代”的第二阶段。"
-
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浙江杭州开幕
-
微纪录片丨中秘跨文明对话:从良渚到卡拉尔
五千年前,从良渚到卡拉尔,古老的文明在人类的时间史中留下了他们独有的印记。16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让两个文明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古老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
-
良渚古城考古取得三方面新进展
良渚遗址是古城、水利系统及郊区聚落的集合体,近年来在“考古中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项目的支持下,它的考古工作取得一系列新进展。
-
多地文博专家谈文明交融论
中华文明一直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其对中华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贡献之一是玉器。
-
对话山海丨从一粒稻谷 寻千年根脉
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何以良渚?《对话山海》栏目带你走进良渚博物院,邀请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执行院长马东峰,从一粒炭化稻谷说开,一同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
总书记关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丨良渚古城溯源流
杭州,江南水乡的代表,既有西湖的柔美,也不乏钱塘江的壮阔。而在距今5300年至4300年,这里也同样矗立着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良渚古城。
-
瞭望丨董臻:博物馆“翻译家”
“‘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观众也越来越理性,不少人不再是打卡、集邮式参观,而是真切地在感受、在学习。”董臻说。
-
上新!良渚文化主题月饼受青睐
中秋佳节,良渚博物院与杭州老字号“知味观”推出联名款“知味良月”中秋月饼,将良渚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
-
良渚遗址书写保护传承新篇章
近年来,良渚遗址以“入遗”为新起点,积极探索遗址保护新路径,书写文化传承新篇章。
-
杭州良渚艺创园:多彩夜文化点亮夜生活
夜幕降临,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5000+艺创园内,多彩的夜间文化活动让当地群众的夜生活更为丰富。
-
这座实验室,助良渚古城遗址“延年益寿”
在地处江南潮湿多雨环境的良渚古城遗址,文物保护工作者们一直在与水较量。7月8日,杭州良渚古城世界遗产监测管理中心启用了潮湿环境土遗址保护实验室,研究如何让良渚古城遗址“延年益寿”。
-
5000多年前的良渚先民,这样追求“美”!
在良渚文明中,你会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对“美”有着不懈追求,他们在陶罐上记录生活的美好场景,在玉琮上雕刻各种细致的图案,在器物制作中运用丰富多彩的颜色……第五个“杭州良渚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良渚,探寻“美”。
-
五千年文明在保护传承中走近大众
良渚古城遗址依托新科技、新创意,让文物以更加生动可感的形象走向万千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