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2/16 09:00:00
来源:新华网

跨越·龙湾四十年丨比“预见”更为波澜壮阔的变迁

字体:

  1984年,诸暨人钟杭玲来到浙江省温州市读书。3年后,她从学校毕业,来到龙湾瑶溪中学任教。彼时,龙湾区尚处于建设起步阶段,钟妈妈心疼女儿在如此“落后”的地方工作,劝她另择高枝。时任瑶溪中学校长立刻给钟妈妈寄去了一封挽留信,他在信里写道:“龙湾的未来无可限量,会有机场、万吨码头、通衢大道,会变成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我们现在支援龙湾建设,将来一定能享受到龙湾发展的成果。”

  钟杭玲留下来了。40年一晃而过,伴随着一条条街市的兴衰演变,龙湾的版图变大了,城市的格局拉开了,她亲眼见证了比校长“预见”更为波澜壮阔的变迁。

  温州市龙湾区城市景观。项绍雄 摄

 为改革而生

  东海之滨诞生一座新城

  1984年12月27日,龙湾区作为温州改革开放的窗口应运而生。陆地面积只有61.43平方公里,全区总户数16063户,人口不到8万,东海之滨这片地势低平、河网密布的滨海平原,有区无城,百业待兴。

  望着龙湾区的“一穷二白”,建设者们“白手起家”,为崛起而战。

 1984年12月28日,《温州日报》刊登龙湾区成立大会盛况。温州市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2002年,龙湾城市中心区起步建设,龙湾开启腾飞“加速度”。“当年城市中心区项目建设呈现井喷式发展。”时任龙湾城市中心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潘小林说,那时的龙湾城市中心区,到处是工地。“除了城市该留白的地方,其余的都在如火如荼搞建设。”

  20多年前的规划与建设,如今依旧能看到影子:当时提出来的慢行体系、商业街区建设概念,一直延续到今天;率先提出建设智慧城市,与今天的未来城区建设不谋而合;产城融合、宜居城市的概念,现在仍不过时……

 1993年,金温铁路龙湾段施工现场。温州市龙湾区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斗转星移间,一批基础性项目相继建成,一批配套设施投入使用,龙湾城市样貌焕然一新。

  2021年,龙湾区确立“一区五城”发展定位。其中,“一区”指“未来城区”,“五城”指浙南科创新城、温州产业新城、东部枢纽新城、国际开放新城、滨海幸福新城。“‘一区’与‘五城’相互呼应,共同构成整个龙湾未来的发展蓝图。”温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龙湾区委书记周一富表示。

  温州湾新区城市景观。江国荣 摄

  2023年4月,浙江省第七个省级新区——温州湾新区正式成立,将温州高新区、温州经开区2个国家级平台和7个省级平台进行整合,实现握指成拳。

  从“有区无城”到“一区五城”,从“泥泞小道”到“四通八达”,从“老旧荒芜”到“广厦万千”,奔走在改革发展的宽阔大道上,龙湾区以“新中心 大未来”为城市品牌,城区能级不断提升。

 为发展而立

  沿海产业带崛起“工业大区”

  龙湾改革发展四十年,哪个标签最响亮?不少人给出了“工业大区”的答案。但在建区之初的1984年,龙湾区全区社会总产值4318万元,其中农业占比48.7%,工业占比39.0%。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这才是龙湾的“原始面貌”。

  不破,不立。龙湾区积极寻求破解之道。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村里开起了紧固件作坊,那时村里从事紧固件生产的人还不多。仅过了5、6年时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紧固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工作,遍地都是家庭作坊。”龙湾区蒲州街道上江村村民林朝生说。

 位于龙湾区蒲州街道上江村的温州紧固件市场。陈建荣 摄

  1992年,龙湾区确定“主攻工业、转换农业、发展三产、加速建设”的发展思路,突出“开放兴区、科教强区、依法治区”发展战略,迎来改革发展的提速期。

  蓬勃壮大的工业经济,创造出了一个个奇迹——1997年,龙湾区工业总产值达76.86亿元,实现五年翻三番;1998年,全区工业总产值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8%;1999年,全区工业总产值108.2亿元……

  2003年,龙湾人均产值名列浙江省第三,从“工业薄弱区”一跃成为“工业大区”,成为温州沿海产业带的核心区和先行区,瓯江口区域大开发大建设的重要后方基地,温州城市东移的重要承接基地。

  然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龙湾意识到,如果不转型,会被历史淘汰。

  大破大立,晓喻新生。

  “十三五”期间,龙湾着力深化“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淘汰落后产能和低效企业,拆迁改造工业区24个,腾出土地4520亩,狠下决心抢滩新能源风口。同时,龙湾区整合提升传统产业,确定“5+4+N”产业体系,旨在让传统产业“发新芽”,让新兴产业“强枝干”。

 伟明温州锂电池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签约仪式。温州市龙湾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从“新”出发,凭“质”而变。在改革中涅槃的龙湾,其支柱产业从“制笔、服装、鞋业、阀门”转型升级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截至2024年10月,龙湾区已集聚工业企业近800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达286家。2023年,全区新能源产业产值371.53亿元,占全区25.36%。

 为民生而兴

  东部新城创造无数奇迹

  2002年,趁着央企改革的浪潮,泰昌集团党委书记柯拥军从湖北省来到了龙湾区。他将龙湾20余年的生活化作了这样一句感慨:“龙湾区的变化,说翻天覆地是绝不为过的。”

  在龙湾生活的20余年里,他深刻经历了龙湾的蝶变。

 龙湾区环境整治前后对比。温州市龙湾区文联供图

  人居环境在改变。从2004年开始,龙湾区陆续对环境污染开展了铁腕整治,不仅改变了龙湾的面貌,更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教育实力在提升。紧盯“温州东部教育新高地”目标,龙湾区高歌猛进,推进教育设施建设。“师资结构不均衡”“强弱学校不均衡”等难题,通过重塑师资结构、强弱校抱团发展等一一破解。

  文化氛围更浓厚。龙湾区将艺术博物馆群落建设成温州城市文化会客厅;建设打造温州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全、配套最完善的文化商业综合体温州高新文化广场。

  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变化让70多万市民在温州东部新城——龙湾诗意栖居。“龙湾区每年办好‘十大民生实事’,坚持把75%以上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投入民生领域。”龙湾区区长、温州湾新区管委会第一副主任夏禹桨说。

 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办事场景。温州湾新区、龙湾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供图

  近年来,龙湾区还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省最佳实践案例数、入库省级“微改革”项目数、改革项目推广数均领跑浙江省;改革攻坚及“一号改革工程”获省级“五星”评定;新增市场主体持续攀升……

  四秩春秋间,承载着种好改革发展“试验田”的历史使命,龙湾实现了从“百业待兴”到“繁华万象”的华丽蜕变,书写了从筚路蓝缕到辉煌灿烂的发展华章。(胡炎桢 刘佳慧)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