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得华严石砚,颇佳。”——千年前王羲之留下的一句评语,给后人
带来了诸多遐想和悬念。在永嘉民间,就有这么一帮砚文化爱好者自发追随着书圣口中的“华严砚”,反复查阅古籍文献,走访山间勘探,遍及周边村落,每有收获便奔走相告,跨越了十多年的时间。
从华严山古矿的分布、华严石的界定、华严砚的恢复和开发……成员们一点一点拨开迷雾,又一点一点被新难题困住,但其中的多数人却依旧乐此不疲,他们都相信,关于“华严砚”的历史真相并非遥不可及,看着那些曾经无人问津的角落开始逐渐被重视、被印证,那些背后流淌的时间和心血似乎也就不足为道了,眼下更为重要的是,合众人之力揭开尘封的历史。
砚石生风,应者云集
11月11日晚,在中塘前三村的一座老房子里,来自永嘉、温州的十多位文化学者和砚石藏家举办了一场华严砚研讨会。本次讨论会缘起于2013年由原新闻信息中心举办的一次“寻找谢灵运踪迹”大型采风活动,以高远、谷峰、徐逸龙、邵敬群为代表的采风团成员一起到瓯北罗浮走访华严山的人文古迹,梳理历代先贤的风流雅事,由此开启了这几位砚石文化爱好者与华严砚十一年的缘分。
“从宋代米芾《砚史》到清代《光绪永嘉县志》记载,东晋书法大家王羲之推崇华严石砚的表述,让华严山成为历代文人墨士向往之所,我们也是心向往之,尤其作为永嘉人,也更深切地想知道华严砚的来历和出处。”谷峰说道。
此后,他们一行人便多次结伴上山勘察,同时也邀请了许多地质、历史领域的专家同仁前来探讨。2019年,高远又召集了十数位砚石爱好者,在老矿工王波先生的带领下,再访华严山。2021年,在媒体人郑丽娟的组织带动下,温州文化学者和砚石藏家高远、谷峰、陈晓明、伍文泽、朱启腊、邵敬群、陈凯以及砚石文化爱好者再度聚集一堂,并就华严石(砚)的历史记载、石质分析、坑口位置探寻、文化意义等话题展开热烈讨论。
在陈凯看来,那是一次非常接近真相的探讨,意义重大。“我们当时对石品及坑口的位置进行了一波分析探讨,现在那个矿洞已被市文物部门证实,确认为华严砚的古坑口遗址,而且受到了政府部门的保护,大家都感到非常高兴。同时我们也很迫切地想要做点什么,好让华严砚这张文化名片为更多人所知。”
这也是此次华严砚研讨会再度开启的契机,多年前的采风团成员高远、谷峰、邵敬群等都来到现场,此外还有媒体人郑丽娟,易经研究专家南朝东,书画家袁渊,制砚师程梦凡,青年篆刻家陈紫强、黄国光,少艺校美术老师郑晓冰,他们都带着各自收藏或制作的华严石(砚)前来,希望在赏砚品砚中,共同探讨出一个关于华严石(砚)的标准界定。记者了解到,现场展示的华严石(砚)均采自华严山,遍及山脚、山顶、古坑口附近,但颜色、质地都各有特色,有的色泽油黑发亮,有的呈现赤红黄沙,但均符合米芾《砚史》中关于华严砚的部分表述——光泽温润、坚润细腻、有白沙点。目前各方认定都较为一致的是,出自华严山的石砚,应该都可以称为华严砚。
“从全国各地的四大名砚产地去看,他们的砚料也有新老矿口之分,从不同矿口出来的砚石会有不同的分类,但都是同样的称谓,华严砚也可以采纳这样的规范,既能保护好古矿口,也有助于后续的开发工作。此外值得关注的是,相关部门或组织要尽快界定华严山的范围,避免一些破坏和不法行为。”高远无不担忧地说道,而这也是眼下众人最为关心的事宜。
论外有论,各抒己见
在研讨会上,众人各抒己见,在赏砚品砚之外也探讨了发展华严砚的设想和建议。郑丽娟认为要加快组建华严砚的研究学会组织,保存和梳理好关于华严砚的相关资料,不但涉及华严山、华严寺、华严洞、华严石、砚台岩等自成系列的地理景物,还包括王羲之、郑缉之、谢灵运、石扬休、米芾、杜绾、卫承芳、朱彝尊、周衣德、孙诒让、徐定超等历代永嘉文化名人提及华严砚的诗词史料,《法帖》、《砚史》、《云林石谱》、《永嘉郡记》明《温州府志》、清《永嘉县志》、《周衣德集》等相关文献记载,就华严砚的历史文脉做好系统全面的研究。
“咱们永嘉几位同道走得还是比较前面的,这么多年坚持不懈研究讨论,也保留有许多珍贵资料,建议大家可以一起携手成立一个协会,利用手里的资源,让更多人加入,群策群力,共同把华严砚的名声推出去。”
华严石篆刻作品。陈元子供图
这也得到了在场众人的一致认可,制砚师程梦凡目前正在从事有关华严砚的恢复和开发工作,篆刻家陈紫强、黄国光等也在谋划华严石篆刻作品集,易经研究专家南朝东则从地理风水角度分析了重新挖掘或再开矿脉的可能性,在他们看来,眼下正是华严砚复兴的最佳时机,他们身为手工艺人,也尤其挂怀华严砚的重现将给文艺界带来的震荡。
“从古时开采至今的名砚老坑,无论是产量受限还是由于开采难度增加,石料资源枯竭是制砚行业面临的共同难题,目前我测试出来在华严山至少存在着5种以上不同性状的砚料,其中个别确实制砚效果颇佳,如果能找到新的矿口,从中挑选制作出一批华严砚,说不定精品华严砚的历史谜底就可以揭开,想必也足以吸引一大批书画界的拥趸,甚至也可以把当地山上的华严彩石利用起来,开发作为文旅创意挂件,对永嘉来说也是很有辨识度的一张名片。”
画家邵敬群从十多年前就开始收藏地方古砚,他认为砚虽屈居文房四宝之末位,但因能传之久远,故受人广泛喜爱,他以为重新挖掘发展华严砚文化,也是振兴地方文风的好事。书画爱好者袁渊则表示,凡砚乃实用之物,评判标准应以发墨为第一,其次以砚质或工艺水平等,给人美的享受,华严砚的制作者要有很好的文化素养,华严砚也要随着时代去突破……
有关华严砚的讨论还不会停止,在迈过了十多年萦绕心头的困惑、纠缠、难解的迷雾以后,或许横亘在眼前的仍是遍地荆棘,但他们这帮人已经有了更大的希望,希望华严砚在故地重获新机,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笃定,将跨越千年时空,去完成这场相遇。(记者 厉梦瑶 通讯员 陈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