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30日下午举行的海丝之光——海丝学术交流暨朔门古港遗址研究成果发布会上,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发布了温州朔门古港考古最新发现。随着宋代奉恩门的发掘、2号北宋沉船的清理、温州城港城一体联动模式有了更具象的表达。“出门就是大码头”的宋代古港的温州特色样式浮出水面。
奉恩门原来是陆门
朔门古港的发掘进展一直备受关注,在这次海丝大会上迎来了成果官宣。梁岩华在接受温度新闻采访时介绍了最新的考古发现揭开的历史真实面貌。
通过朔门区块的发掘,基本上理清了温州古城历史的沿革。考古人员发现了唐代的岸线和码头,那么这个表明温州更早的城市应该就在发掘现场南侧不远的地方。“各个时期的遗迹,我们进行了梳理,基本上跟我们史料所记载的可以说是高度一致的。”
考古人员在水门头区域西侧的发掘揭开了奉恩门的真实面貌。以前,大家都以为奉恩门是水门,但考古发现证实真正的奉恩门是指陆门。梁岩华介绍,“这也是比较惊喜的一个发现。”
充满温州地域特色的沉船
第二个重大考古发现是2号北宋沉船的清理。“基本完成了测绘工作。”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邀请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参与清理和研究。目前来看,这条沉船应该就是温州本地造船厂出产的,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2号北宋沉船。
2号沉船保存完好,上有桅杆座、排水的装置和甲板。这艘沉船和元代王振鹏的《江山胜览图》中的古船样式比较一致,船侧有减摇凹槽,利用海水自身的重量来平衡船身。
“这艘船既不同于广东船,也不同于福建船,跟北方的沙船也不一样。”梁岩华介绍,2号沉船的用料比较考究,做工比较严谨,具有新的特色。
出门就是大码头的典型样式
考古人员通过近两年的发掘工作梳理,让现代人对温州历史上的港城一体有了更丰富和具象的认识。梁岩华介绍,宏观上,城市、港口、航道航标、海神庙、造船场诸要素齐备,和古城是一体的,中观上,港口与城内水道相通、产业配套、相互成就。古港连接着800里瓯江联通的浙南山区腹地,是温州向海而兴发展的强有力支柱。
从微观上来讲,我们也看到了很直观的呈现,城门直通客货运兼宜的大型斜坡式码头成为典型样式。不管是朔门还是奉恩门,它出门的道路向前直接正对的比较大的货运码头。“两个城门都是一样,出门就是大码头”。
上述成果进一步丰富海丝港口类遗产的文化内涵,为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考古公园建设奠定了基础。
发布会上,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和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大咖嘉宾受邀参会。与会嘉宾分享了海丝价值体系研究,朔门古港出土瓷器标本、出土琉璃器、出土动植物等最新学术成果。
朔门古港遗址填补了海丝申遗港口类遗产的空白,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程不可替代的经典样本和支撑性遗产点。朔门古港遗址的发现,有力佐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与存续,相继入选“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3年度全国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记者尤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