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1/29 09:00: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以“良渚文明之光”照亮区域“发展之路” 

字体: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俞菀 冯源 马剑

  2024年11月25日至27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在杭州成功举办。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00余名中外嘉宾,为我国在大遗址保护方面的工作点赞,更对论坛举办地余杭的人文经济发展留下了深刻印象。

  高水平规划建设“良渚文化大走廊”,促进遗址保护和经济发展双向互动;农文旅深度融合,良渚遗址区范围内的村集体收入平均同比增长37%以上……穿过良渚5000年文明之光,在这片福泽深厚的土地上,文化遗产对区域发展的价值不断显现。

  以文化为纽带,重塑空间格局

  在第二届“良渚论坛”中外考古学家对话分论坛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室主任、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统项目考古领队王宁远说,近年来他们发现,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一部分“塘山长堤”的面貌其实更为复杂。

  “将良渚古城的水网格局,与宋代苏州的水网格局相比,可以看出良渚古城以水为道、用水系分隔功能区、核心建筑位于城市中心、夹河筑城等规划思想,深刻影响了江南地区后来的城市规划。”王宁远说。

  11月25日,在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国际考古学者在展厅中感受良渚遗址的考古成果及其价值。新华社记者 郑可意 摄

  独特的历史人文塑造独特的区域形态,如今,我们依然传承着先民的智慧,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方式打造城市规划,以珍贵的文化遗产为纽带重塑空间格局。

  从杭州城北远眺,以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心,西望径山,东携运河,良渚博物院、杭州国家版本馆、古镇、老街散落其间,宛如玉带,横贯东西,串联古今。

  这就是规划建设中的“良渚文化大走廊”。

  根据文化辐射影响,良渚文化大走廊划分为核心区、重点区、关联区三个圈层:核心区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传承和利用核心区域,约162平方公里;重点区涉及良渚街道、仁和街道、瓶窑镇、径山镇、黄湖镇、鸬鸟镇、百丈镇7个镇街,规划范围约634平方公里;关联区联动临平、临安等其他良渚文化遗址点富集区域。

  “我们按照‘廊道式’的发展理念,以5000多年良渚文化为核心,将2000多年运河文化、1000多年径山文化、双千年古镇文化等重要资源串珠成链,以文化为纽带,与城西科创大走廊实现‘两廊齐飞’,推动城市、乡村、产业、生态协调发展,实现古城与新城链接、历史与现代交汇、科技与文化融合。”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说。

  2024年,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迈出新步伐:举办“良渚与世界”中西文明对话,“良渚5000+艺创园”正式开园,径山茶文化公园样板段“梦山径”精彩亮相。通过发挥“良渚论坛”的综合效应,良渚文化大走廊正打通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通道,推动文物保护、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

  以文化为载体,赋能区域发展

  在良渚,文化遗产的价值正源源不断地转变为周边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每次去良渚博物院,看到陶罐上的刻画符号,我就在思考,如何把良渚文化元素融入到我们的产品中。”落户良渚新城的杭州字棒棒科技有限公司,长期从事书法学习软件的开发。公司负责人张冬青说,无论是闲暇时刻,还是招待客人,他都愿意去良渚博物院走一走,感受那里的文化氛围。

  10多年来,良渚遗址所在的余杭区一直实行“建新城保古城”,将良渚新城范围内的土地出让金的一部分,用于反哺良渚古城遗址保护。而在良渚遗址的辐射带动下,良渚新城的数字文化产业迅猛发展,目前已经入驻企业1200多家。

  数据显示,杭州市余杭区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367.73亿元,增长5.8%,总量全省第一;实现财政总收入639.4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7.37亿元,规模均位居全省第一。

  一片老厂房,经过改造,如今成了浙江出土文物的“新家园”。

  11月26日上午,总面积3.7万平方米的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正式揭牌。它的西边是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东边则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和良渚博物院。

  与我们常见的仓库不同,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不仅仅能保存文物,而且集室内发掘、日常整理、保管周转、保护修复、科学研究和展示功能于一体,是保护与研究并重的出土文物资料信息分享平台。

  “考古发现证明,世界各地的文明有着多种多样的产生和发展的道路,回望古代,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说。

  良渚梦栖小镇,总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良渚),于第二届“良渚论坛”期间正式开馆。该馆由浙江大学和余杭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这是继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之后又一国家级重大文化地标落户良渚。

  “我们坚持以重大项目带动文化事业繁荣、做大文化产业,向公众展现文化遗产的无穷魅力。”刘颖说,加快推进的良渚文化国际交流中心、良渚博物院二期两项工程,已经列入刚刚公布的杭州未来“十大文化新地标”。“可以说,良渚文化大走廊将成为杭州文化资源最丰富、文化事业最繁荣的区域之一。”

  以文化为引领,带动共同富裕

  沐浴着冬日午后的暖阳,漫步在余杭良渚街道,只见串珠成链的文旅商铺、家常里弄,勾勒出一幅幅美好图景。良渚博物院、瑶山祭坛、东明寺等文化遗产静静伫立,良渚文化村、玉鸟集、中国院子等新地标充满生机活力……

  “我们聚焦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这一核心任务,实施良渚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工程,设计开发一系列以良渚文化为主题旅游线路,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美丽乡村,带动村集体增收致富,今年前三季度,良渚遗址区范围内的村集体收入平均同比增长37%以上。”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说。

  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姝说,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杭州市通过立法的形式,将每年的7月6日设立为“杭州良渚日”,引导广大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共同参与到良渚文化保护传承中来。

  紧邻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的瓶窑老街,成了颇受年轻人喜爱的“非遗聚落”。玉雕、纸伞、陶艺、风筝、灯彩等项目,吸引文创企业纷纷落户。

  2020年,浙江自然造物文创公司落户瓶窑,当时只有3人的团队现在已经扩充到40多人。“公司主力都是年轻人,(良渚)这里底蕴深厚,我们希望得到更多的文化滋润。”该公司负责人仲文说。

  “一把余杭纸伞,需要经过70多道工序,五六位师傅合作,耗时15到20天才能完成。”十年前,刘伟学辞职回乡,重拾余杭纸伞制作技艺,成为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刘伟学将纸伞和装饰艺术、时尚潮流相结合。2016年,一把直径三米的纯色油纸伞亮相米兰设计周,并成功出圈。“当时有国外的买手店来和我们订购,也有一些品牌、研学团队找我们合作。”

  在刘伟学等人的不懈努力下,余杭纸伞焕发新生,老家的展示馆也成了制作基地、共富工坊。村里的手艺人经常聚在这里,实现了家门口上班,增收的同时也能兼顾家庭。“我们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在这里找到更多机会和希望。”刘伟学说。

【责任编辑: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