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列岛,拥有630个海岛,如明珠散落在东海。近年来,浙江省舟山市嵊泗县坚持绿色发展,养海耕海,探索健康可持续的“吃海”方式,以高标准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荣膺国家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等称号。
嵊泗列岛蓝色牧场。
转产转业换个方式健康“吃海”
作为舟山渔场的中心区域,嵊泗的嵊山渔场曾以渔获量大、种类多、价值高而闻名,但因过度捕捞,渔业资源衰退严重。
1999年7月,嵊泗第一家旅游“渔家乐”公司在嵊泗县五龙乡田岙村成立,嵊泗开始探索渔业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截至目前,全县已有民宿(渔家乐)942家,带动旅游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约占全县渔农村人口数的二分之一。
2022年,在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大背景下,舟山市启动实施“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一岛一策,激发海岛发展内生动力。以“渔旅休闲岛”为发展定位的嵊山岛,谋划建设海钓集散中心、海钓码头,打造标准海钓示范船,培育“渔主播”,成功举办全国海钓精英赛。接连出招,打响“国际海钓基地”的名气,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来岛上的海钓玩家越来越多,岛上提供海钓服务的民宿、钓具店也越来越多。”今年46岁的林世才瞅准机遇购入海钓艇,服务海钓客,一年收益就有20多万元。
嵊山岛瞄准海钓,花鸟岛着眼浪漫,黄龙岛以石文化“破圈”……如今的嵊泗,高端民宿、海钓、婚庆旅拍等旅游特色产品丰富多彩,小岛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绿色养殖“海上牧场”迎来新丰收
金九银十,是养殖放苗好时节。东海边的枸杞乡干斜村码头,渔民们忙着将贻贝苗放到养殖绳上。
据了解,嵊泗拥有全国最大的贻贝养殖基地,贻贝养殖面积达3.6万亩,年产量占全国产量三分之二。“这些放下的贻贝苗大概可以收获100万公斤的贻贝。”嵊泗县众欣贻贝养殖合作社负责人费冬冬说,在4年前,他可不敢这么想。
2017年至2019年,贻贝行情好,养殖户为提高产量不断增加养殖密度,结果导致生态平衡被破坏,贻贝产量质量双双下降。“我们意识到,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嵊泗开始实施“绿色养殖”,出台一揽子举措,推动贻贝从育苗到养殖再到加工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并着力打造“海上养殖未来牧场”应用,通过数字化管理确保措施落地。
那一年,费冬冬收到了规范化养殖的通知,要求苗绳之间间隔至少70厘米以上。“对症下药”的措施如一场及时雨,第二年贻贝产量直线上升。2023年,费冬冬所在合作社收入800余万元,这是他们收益最高的一年。
新的养殖方式实施后,嵊泗也迎来了新的丰收季。靠着绿色养殖方式,嵊泗贻贝总产值每年递增10%以上,贻贝质量和数量同步向好。2023年年产量23.2万吨,年产值12.2亿元。
保护生态向海洋海岛垃圾“宣战”
发展的过程中,生产生活带来的垃圾污染,成为嵊泗面临的棘手难题。
首当其冲的是养殖浮球。以前养殖大多采用泡沫浮球,被风浪击碎后会成为海漂垃圾,污染近海环境。2019年起,嵊泗出台海水养殖禁止使用泡沫浮球的规定,推广用新型浮球养贻贝,每年可减少泡沫浮球垃圾210吨。
解决了泡沫浮球垃圾,还面临海洋和海岛垃圾。嵊泗县从2019年开始,投运“沧海9”和“浙嵊清0001号”2艘清理船,打捞近海垃圾,截至目前已收集垃圾约2万立方米。同时,在全域执行“海上环卫”机制。全县湾滩被划定为36个区域,8大责任单位、7个乡镇属地联动参与。
2024年以来,各乡镇共出动巡护保洁人员超1万人次,海漂垃圾巡查打捞区域面积约193平方千米,清理处置海漂垃圾超1167立方米。“海漂垃圾明显减少,海湾环境大大改善。”嵊泗县海洋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燕玲 石艳虹/文 张磊/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