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0/31 14:07:55
来源:新华网

创新起之江——之江实验室以“二次创业”回答科研体制之问

字体:

  新华社网浙江频道10月31日电(记者王俊禄)位于浙江杭州的之江实验室,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性质的新型研发机构。这个创办刚满7年的实验室,于2023年发出了“二次创业”的总号角,以自我革命的勇气和锐气,聚焦科研方向、成果、人才、效率等方面的若干短板,通过体制机制系统性变革,不断提升高能级科创平台质效,之江实验室整体面貌为之一新。

  改革如何推进,积弊如何破解,变化如何产生?记者近日走访了之江实验室,与管理团队、科研人员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探求其“二次创业”蕴含的方法路径。

  问:如何实现“真正的有组织科研”

  答:找准“国家队”定位,探索“总体部”科创新机制

  今年2月,星载智能计算机智加X1搭载东方慧眼高分01星成功发射;9月,智加X2搭载国星宇航新时代-21号卫星发射升空。与第一代星载智能计算机相比,在满足同样功能的情况下,智加X2的集成度更高,功耗和重量降低了30%。

  成果快速迭代,之江实验室的创新加速度从何而来?

  星载智能计算机团队进行科研攻关。新华网发 之江实验室供图

  “我们这次改革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实现真正的有组织科研。”之江实验室总工程师赵志峰介绍说,“实验室以重大科研任务为牵引,成立了4个总体部,集成化配置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有别于航天系统的总体部,之江实验室作为一家非营利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充分发挥枢纽型公共科研平台的作用,链接、联合多元创新主体共商共建共享共发展。

  走进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记者看到了四大总体部之一的“良渚星座”架构图。围绕打造具有千星规模的太空计算星座的目标,国星宇航、地卫二等商业卫星公司成了“良渚星座”总体部的重要成员,与之江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开展紧密协同攻关。

  据“良渚星座”总体部技术副总师李超透露,明年,“良渚星座”首发星座的发射计划已提上日程,“天感天算”的太空计算系统将初具雏形。

  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所说,“人工智能+,不是加什么东西,而是怎么加,更重要的是机制创新。这个创新就是数据、模型和算力的组合。当数据、模型、算力的规模都有了巨大的变化,就一定要引入新的东西,那就是AI的基础设施。”

  新型算力中心智算集群。新华网发 之江实验室供图

  2023年7月,之江实验室获批建设全国首批、浙江首家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为进一步夯实智能计算技术底座,之江实验室智算集群总体部正在全力推进新型算力中心建设。通过与算力产业上下游创新机构的联合攻关,新型算力中心已经具备支撑万亿参数规模大模型训练的能力。“我们将充分发挥平台作用,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算力供给和技术创新支撑。”之江实验室智能计算设施创新中心科研副主任高翔说。

  问:如何引育青年创新人才?

  答:让“种子班”变身“蒲公英”,加强青年人才自主培育

  10月30日举行的中国天文学年会上,700亿参数规模的天文语言大模型AstroOne首次亮相。这是之江实验室和国家天文台共建的天文大模型种子班,历时三个月“实训+科研”攻坚的成果。作为当前天文知识能力最强的大语言模型,它能将海量数据转化为科学研究的基础,加速天文成果产出。

  大模型种子班学员开展技术研讨。新华网发 之江实验室供图

  “我们迫切需要培养一批懂模型和系统的创新人才,实战育才是最好的方式。”王坚表示。作为之江实验室青年人才托举计划的重要载体,截至目前,实验室已举办大模型种子班4期,与国家天文台合作开办天文大模型培训班2期,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举办科技语料库种子班1期,培育了200余名具备全栈大模型训练能力的青年人才。

  记者在大模型种子班培训现场看到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热烈讨论、不懂就问、会了就牛、持续学习,成就卓越!”据了解,从熟悉模型工具、搜集数据、整理清洗数据,到跑预训练模型、微调模型、测评模型,每一位大模型种子班的学员必须在培训期间全流程跑通一个大模型,大家以“超常规”的速度在大模型领域吸收知识、提升技能。

  同时,种子班也以零距离的高密度交流推动着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我是偏计算背景的,跟天文背景的同学每天在一起学习、研究,能够更准确地了解天文的诉求,搜集到更高质量的数据,进而更快地推进模型开发和优化。”天文大模型种子班学员唐晓瑜说。

  目前,已有35名种子班学员在培训后投身“科学基座模型”任务中,其中5人担任总体部基座模型组骨干,3人担任垂直领域模型组骨干。“大模型班培训为实验室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我们将继续集中资源开展针对性、普惠性、长期性的青年人才托举工作。”之江实验室副主任陈伟表示。

  问:如何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强不强”?

  答:以大讨论“凝心”,以编制规划“起笔”,以机构改革“破冰”

  科研方向不够聚焦、顶尖科技人才缺乏、战略地位提升不够快、创新效率不够高……直面这些前进中存在的问题,之江实验室在开展高质量发展大讨论、凝聚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基础上,一手抓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一手抓综合改革。

  之江实验室高质量发展大讨论、新一轮发展规划编制。新华网发 之江实验室供图

  走出新路,并不容易。“之江实验室已经迈入了从‘有没有’向‘好不好’‘强不强’转变的新发展阶段,唯有改革创新,才能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之江实验室党委书记佟桂莉说。

  为给新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谋定“任务书”与“路线图”,实验室坚持需求导向、应用导向,组织300余位科研骨干参与,做到“规划编制完成之日,就是任务落地实施之时”,战略目标更加清晰。

  架构重建、干部重聘、人员重组、任务重整、资源重配……“二次创业”一年来,之江实验室大刀阔斧的改革全面启动:聚焦重大任务实施,实验室由原先的7院32中心重组为11个研究中心;坚持干部“能上能下”,重聘中层干部67人,选聘优秀年轻干部26人;考核评价、人才激励等相关机制同步启动改革,招招“新打法”都旨在打破传统桎梏。

  “这次改革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变化,我们的研究方向更加聚焦了,任务也十分明确,剩下的就是干了。”正在调试相场望远镜的实验室新型计算传感与智能处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专员王钰说。

  天文语言大模型AstroOne亮相中国天文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新华网发 之江实验室供图

  之江实验室“科学基座模型”总体部垂直领域模型协同组成员齐新宇表示,“如果没有总体部这种组织形式,我们的科研任务就不是提高效率的问题,而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当被问及为什么在这一年里快速产出成果时,李超的回答非常质朴:“靠人、靠团队。大家认同这个方向,哪怕是三班倒也要拼出来。”

  “我们希望能够蹚出一条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之路来,为探索新型举国体制浙江路径打造出一个实践样板。”佟桂莉说。(完)

【责任编辑: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