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恰如家”养老助残爱心服务中心,脊髓伤者们正在做康复训练。与一般的康复中心不一样,“恰如家”里,不少工作人员本身就是脊髓伤者,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帮助新来的脊髓伤者重建信心。
“这个平台帮助很多伤友实现生活自理、成功就业、娶妻生子,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脊髓伤者朱宇杰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会员,现任中心主任,在“恰如家”康复结业后,就成为了“恰如家”的训练师,从“受助者”变身“助人者”。
运营十年以来,“恰如家”养老助残爱心服务中心共服务伤友500余人,其中80%实现生活自理,50多人成功就业,23人考取C5驾照,12对伤友喜结连理。招募同侪志愿者10人,开展各类培训3500次,举办活动500次。
近年来,江北区高度重视社会组织从业人员统战工作,始终坚持以凝聚代表人士为重中之重。通过构建“热带雨林”式成长生态,打造利于代表人士作用发挥的“优沃土壤”,推动社会组织与代表人士“竞相生长”,在社会治理、服务各个领域“绽放光彩”。
以规范化引领“乔木层”生长,正是江北当前的探索点。“‘乔木层’的社会组织都是深耕多年、专业属性非常强的‘单打冠军’,我们通过完善社会组织统战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梯度奖励机制、政府购买服务、搭建活动平台等方式,让‘乔木层’的从业人员唱好戏、建新功、树强牌。”江北区委统战部负责人说。
将社会组织按等级评定奖励,这在宁波市还是唯一。目前,江北共评出5A级10家、4A级6家、3A级27家,3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可获得1万-5万元奖励。“省社会组织领军人物”杨登有是江北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的优秀骨干人才,因其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突出成绩,政府持续给予其领衔的青柠社会工作发展中心项目支持超100万元。
此外,江北区依托“5”新向阳、“每月5号见”等重点活动平台更好发挥作用,带动爱尔眼科志愿服务队、纸飞机儿童阅读推广中心等骨干组织扩大影响。
集中在“灌木丛”的中等社会组织,江北采取公益创投、成果互鉴、合作攻关、路演展示来助力其茁壮成长。一边鼓励社会组织代表人士积极参与创投大赛,围绕当地群众急需、社会关切,广泛开展项目申报。
两年来,江北区整合福彩金等各类资金570余万元,支持125家组织打造120余个精品项目。另一边,不断促进社会组织代表人士整体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如支持“老漂族”志愿服务队负责人吕建华等,牵头举办百家宴、老漂文化节等活动,帮助外来老人融入社区,入选全国治理创新百强案例。
“草本层”的社会组织尽管微小,但很多紧贴社区,汇聚成了同心善治的强大正能量。江北大力挖掘“草根领袖”,按照“五社联动”要求,“雨后春笋”式培育服务身边的社区型社会组织。为初创类公益(慈善)组织,提供免费场地、等级注册、政策解读和项目拓展、队伍建设等全流程帮助。
在每年开展社区社会组织、负责人、优秀案例“三个百佳”选树活动中,涌现出热心人士陈丽丹领衔的“甬爱益家服务中心”,服务快递小哥“10+X”项目;社区侨联副主席冯冰峰牵头的慈城“青合力合唱团”,实现艺术联结邻里;以及民建会员孙杰组建的“梅满共富工坊”,辐射多个老旧小区。据统计,江北已累计培育了扎根社区、服务基层的社区备案社会组织2391家。(方舟 朱旻琪/文 宁波市江北区委统战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