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浙江省龙泉市正紧抓住机遇,掘金“银发经济”。
银龄研学悄然热起来了
兰巨乡长寿康养漫游节人流如织、屏南镇养生避暑民宿一房难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创产品销量屡创新高……
今年以来,龙泉市“银龄游”市场异常火爆。上半年,全市接待游客144.4万人次,其中老年游客约占30%,超43万人次,银发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
龙泉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独一无二的剑瓷文化,文旅资源丰富。今年以来,龙泉抢抓“银发经济”风口,下好“第三课堂+银龄研学”先手棋,充分用好97所“家门口老年大学”资源,设计打造了“红色烽火·乡村振兴”“江浙之巅·探源问流”“一剑钟情·从瓷开始”“灵山秀水·康养龙泉”等4条银发研学路线,掀起老年人研学热潮。
“我是跟着朋友来的,听说这里有长寿村,还有长寿宴,我们很感兴趣,这里山好水好人好,玩得也很开心。”来自上海的张阿姨,对仙仁村长寿康养研学点情有独钟,连连点赞。在这里,老年朋友们可以体验“人生一万年”康养沙龙分享、“老有意思了”银龄康养研学、“长寿福禄集”农创同享市集、“天下第一饭甑”长寿盛宴等项目。
除了仙仁村,在龙泉这样的特色村还有很多,如安仁镇季山头村、西街街道周村村和下樟村、龙南乡龙井村等,凭借着红色文化、绍翁文化、石斛文化、高山避暑等特色资源,吸引了不少银龄客前来一探究竟。同时,通过全省老干部系统文旅互推,吸引了长三角各地的老年人朋友结队成群来龙泉打卡。
为让银龄研学活动取得更大实效,龙泉市将研学活动与“银雁兴文”结合起来,鼓励广大离退休干部做研学基地的讲解员,讲好龙泉故事,通过“银龄讲龙泉”“银龄赞龙泉”吸引“银龄游龙泉”,实现老年研学工作的正向循环。
年过八旬杜芳波阿姨就是龙泉优秀银龄志愿讲解员代表之一,她经常在龙泉青瓷博物馆义务向游客介绍青瓷文化,让更多人领略到龙泉青瓷之美。杜芳波说:“银龄研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讲解中我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如今,“第三课堂+银龄研学”渐已成为龙泉老年人喜欢的“潮生活”,他们在这当中收获友谊、重续情谊、老有所乐,让晚年生活充满朝气。接下来,龙泉市将持续扩大市场供给、优化产品创新、健全服务体系,打造更多优质银龄研学IP,让银龄研学成为龙泉文化旅游的有益补充。
农村老年学堂里的“共富课”
71岁的李光瑜老人是屏南镇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银龄民宿管家,今年仅暑假两个月,他经营的民宿毛利润就超过了15万元。
像李光瑜老人这样“老农民”变身“新农人”的新鲜事,是龙泉打好“老年学堂+共富课堂”组合拳的成果之一。龙泉紧扣农村低龄老人就近学习和务农创收的现实需求,在各乡镇(街道)打造“银龄共富课堂”,推广普及实用知识和紧缺技能,为乡村振兴储备“银色人才”。
“镇里的老年学堂开设了民宿运营实体课程,传授民宿运营等各类知识,还带我们到外地学习考察,我看了觉得自己也能干,没想到还真开起了。”李光瑜表示,这两年,像他们这样的高山地区避暑经济很火,经过镇里的统一培训,很多和他差不多年龄的低龄老年人都办起了民宿,而且经营效益都挺不错。
课上学习生产技术、课后加入工坊实训、结业到工坊上班,锦溪镇老年学校还创新建立“银耀共富工坊”结对机制,帮助上百位农村低龄老年人安排在当地的蜜蜂养殖、黑木耳生产、草莓种植等产业共富工坊上班,一方面助力工坊解决用工难题,另一方面让这些低龄老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家门口”就业。
“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老年教育还需挖掘老年人的再就业特征,并提供相应的教育服务,助推银发经济发展。”龙泉市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未来还将积极尝试引入市场化机制和社会力量,提升老年教育的市场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推动老年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刘茜/文 龙泉市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