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浙江 > 广告信息
2024 09/12 10:07:19
来源: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何以润物细无声?

字体:

  在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着藏蓝、头顶警徽,虽然没有教师的职称,却同样孜孜不倦地发挥着“园丁”作用。森严的高墙内,严格执法、守护平安的同时,他们也致力于感化心灵、挽救灵魂。

  特色非遗 一笔一画绘出耐心

  “这条龙的线条可以再灵活一点,颜色晕染要注意自然。”在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以下简称省未管所)的“手工教室”内,民警赵刚耐心地指导着身旁的小许。在小许的笔下,一条栩栩如生的金龙已初具雏形。

  在这个教室内,陈列着许多学员创作的艺术成品。其中,名为《归航》的连环水晶画被摆在了显眼位置。“这是我最喜欢的作品,四幅画讲述了鱼儿迷失方向脱离鱼群,但最终找到正确方向的故事。”赵刚说,“他们就像迷途的鱼,我们要做的,就是当好引路人。”

  浙江省未管所一直以来积极推行“一区一品”项目,目前,衍纸手工、花草灯等非遗作品创作,已经成为了赵刚所在管区的一大特色。擅长绘画的他通过自学,成为3D水晶画兴趣班老师,先后带出了50多位学员。

  3D兴趣班的作品展示。

  小许学了一年多,学得很认真。“刚开始人会有些浮躁,坐不住,也觉得有点难,但渐渐地能完全专注、沉浸其中,每次上课也让我觉得很享受,心情也特别好。”

  “这门手艺很考验耐性,复杂的图案有时候甚至需要花上一个星期的时间。”赵刚说,在未成年罪犯中坚持艺术矫治,改造成效非常明显。“先前有个男孩经常会和其他人发生摩擦,但是学了一段时间后,不仅冲突少了,精神面貌也不一样了。”

  赵刚只是众多民警教师的一员。练得一手好字的民警“书法老师”吴称卫,开办古诗词赏析课的民警教师陈根龙……还有漫画、乐器等多个项目,以及书香大墙、大墙书市等活动,让未成年罪犯在文化和艺术的熏陶中静心、沉心、修心。

 把“武”变“舞” 用心用情培育“新生”

  “舞蹈是一门有魔法的艺术。”在艺术团团长张晓国看来,少年育新艺术团见证了这些未成年罪犯的成长和蜕变,这也是舞蹈和音乐的魅力所在。

  “我所在的管区几乎都是暴力犯罪,大部分存在着自卑敏感、情绪调控能力差和以自我为中心等问题。”张晓国说,最初的小王便是典型之一。

  虽然个头不算高,但曾经用“武”说话被小王视作人生信条,进入未管所服刑后,也频频和他人发生冲突。参加舞蹈团后,因为压腿痛,小王几度想要放弃。张晓国激励他:“把你的‘狠’劲用在跳舞上试试。”

  慢慢地,小王不仅越跳越好,还常常帮助其他罪犯一起练习动作,在练舞中找到了自我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张晓国编排导演的舞台剧《纸飞机》中,小王还担任了主演和领舞。

  “这部剧演绎了未成年罪犯在警官的帮助下重寻梦想的故事,更体现了他们内心世界的变化,表现了他们改造的心路历程。”在张晓国看来,这些未成年罪犯在舞台上成为了获得掌声的演员,“这种身份的转变也帮助他们唤醒良知、建立自信。”

  “张警官是慈父,也是我人生道路遇到的最好的老师。”小王坦言,他在舞台上演绎了曾经的自己,也下决心绝不重蹈覆辙。

 张晓国和舞蹈团的成员一起训练。

  自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张晓国一直从事少年育新艺术团的管理和罪犯教育工作,有的未成年罪犯刑释后还开办了小有名气的个人舞蹈工作室,把兴趣真正变成了就业谋生的一门技艺。

 传道授业 搭建文化技能学习平台

  “上节课我们讲到了平面几何中的线段、射线、直线的概念,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如何使用尺规作图。”未成年罪犯正端坐着上数学课。浙江省未管所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杭州城西中学的育新分校。

  “今年已是浙江省未管所开展义务教育工作的第11个年头。”副所长陈征涛介绍,针对未成年罪犯义务教育的短板,该未管所与杭州市城西中学合作,在高墙内设立分校,邀请学校教师来所担任“任课教师”,让义务教育阶段“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得以实现。

  在打好义务教育基础的同时,浙江省未管所还积极与浙江省青少年作家协会联动,邀请知名作家进大墙开展活动,引导未成年罪犯在读书写作中净化心灵、增长见识;邀请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围墙帮扶授课,让未成年罪犯在学习非遗文化中传承学习、陶冶心灵。

  为更好帮助未成年罪犯回归社会,浙江省未管所积极搭建职业技能学习平台,民警常态化组织未成年罪犯参加推拿、烘焙、缝纫等多种技能培训,帮助他们掌握谋生技能,以便顺利重归社会,成为自食其力、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我们还会打造更多教育平台,引导未成年罪犯在学习中度过刑期、改过自新,走出大墙以后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陈征涛说。(孙莹/图文 浙江省未成年犯管教所/视频)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