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7/12 15:53:36
来源:绍兴文旅

阅读绍兴老台门

字体:

  漫步在绍兴的古城巷弄间,“台门”二字定会不绝于耳。在氤氲书香之气的绍兴,粉墙黛瓦、前厅后院、方正有度的台门随处可见。台门,见证了这座江南水乡的昔日繁华,也延续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文化脉搏。

 古城水道两旁的建筑。

  何为台门

  台门不是普通的“门”,而是一种承载深厚历史与文化底蕴的建筑。早在春秋时期,“台门”一词便已在《春秋·公羊传》中留下痕迹:“天子诸侯台门:天子外阙两观,诸侯内阙一观。”

  随着岁月的流转,居于台门之内不再是达官显贵、名门望族的“专利”,台门逐渐趋于平民化,其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中得到丰富。

  台门,是指平面规整,纵向展开的院落式组合住宅。即前有台门斗,而后依次是天井、堂屋、侧厢、座楼、园地,组成一个独立的宅院。台门的面宽和进深则依据住户的身份高低、财力强弱、人口多少而定,宽有三开间、五开间、七开间不等,深有二进、三进、五进、七进之别。通常大的府第,以门面的“间”与深院的“进”数多为气派的标志。台门里的天井,又称“明堂”,地面大都采用石板砌成,称“一马平川”。台门内厅后有“退堂”,实际上是通往后宅的过道,厅两旁的“侧厢”,则是附房。

  绍兴建筑。

  清代藏书家翟灏在《通俗编·居处》中写道:“凡高大之门,时俗漫呼之曰臺门,虽未尝有筑土为基之实,而其名僭矣。”通俗点说,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已习惯于把具有一定规模,且在台基上建造的独立院落称为“台门”。

 绍兴为何多台门

  绍兴民居,自成一格。绍兴的台门之多,与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密不可分。历朝以来,绍兴人在外做官经商,功成名就者要在老家造屋建宅,以荣宗耀祖,光彩门楣。而绍兴传统民居的格局以台门为正宗,自然,台门就成为了他们展现家族荣耀、传承家族文化的首选。

  民谣中“绍兴城里五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有三千零。”的描述,便是对昔日台门繁盛景象的真实写照。

  相传,清末民初时,绍兴城内台门建筑遍地开花,南街一带俨然成了“台门一条街”。近日,来王殿、司马温公祠、药王庙,3座台门并肩伫立上大路全新亮相,还带来了“意外之喜”。绍兴市文史研究中心副主任金水福在药王庙发现了多块清朝石碑。

 药王庙旧时位置图。

  绍兴的台门有的因聚族而居,以姓氏命名,如杜家台门、寿家台门、周家台门、高家台门等;有的以仕进或官职命名,如状元台门等;有的以建筑方位称呼,如朝北台门、歪摆台门等。

  绍兴在明清两代出不少高官显爵,封建时代有“文到尚书武到督”的说法,文官做到尚书,武官做到提督都属“位极人臣”的了。这种官府台门往往以官衔命名,如状元台门、探花台门、榜眼台门、翰林台门、进士台门、文魁台门、御史台门、帅府台门、提督台门、总兵台门等。绍兴城内最最著名的官府台门有吕府台门、伯府台、孙府台门,号称“三大台门”。

  台门记录绍兴历史

  “鉴湖越台名士乡”,每一座台门,关上是一个聚居的家族,打开来则是历史与现实的连接。深深庭院中,留下了一长串名士的背影,书写着灿若星辰的故事。

  鲁迅故居。

  步入周家新老台门,仿佛能穿越时空,与少年鲁迅一同在庭院中发奋学习;推开翰林台门的大门,蔡元培先生的民主革命思想似乎仍在空气中回荡;而来到古韵悠长的范家台门,一股清正之风扑面而来,从文学家范仲淹到“新史学宗师”范文澜,诗书漫卷中,清白家风代代相传。

  正是浸润在台门中的古越文化与精神风骨,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水乡人。无论走得多远,绍兴台门,永远是他们的精神故乡。

  让老台门可阅读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如何让老台门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

  绍兴以开放的姿态,积极探索老台门的保护与活化之路,让老台门“可阅读”。有人说,古建筑里留存着一座城市的记忆,承载着各具特色的文化积淀。如今,漫步古色古香的鲁迅故里、仓桥直街等,沿着青石板铺就的小路前行,依然可以望见大小台门鳞次栉比,与古街古巷一道,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景。

 八老爷台门。

  同时,绍兴还注重探索跨界融合,让老台门“更青春”。古今融合、可动可静、出片率高、更适合打卡……这些都是吸引年轻人到来的流量密码。

  发祥居是由斯元仁建于乾隆晚期,是斯宅所有台门中保存最完整的建筑,如今,已成为了吸引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浓浓的古朴氛围把整个人包围,目光所及之处,都是历史留下的痕迹。

  一座座台门辉映古今,人、建筑、文化互为风景,老台门连通古今,向未来走去,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写下了更生动的注脚。(邵雯/文 绍兴文旅/供图)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