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浙江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开幕,省长王浩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中提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全面贯彻“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要求,促进文物和文化遗产整体保护、活态传承,更好地赓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
省人大代表、“夹纻漆器”传承人何必阔对此深有感触。
2009年,“夹纻漆器”成为省级非遗项目。2014年,民办非盈利性博物馆温州夹纻漆器博物馆成立。何必阔希望,夹纻漆器博物馆能够成为一个集科普、展示和体验于一体的平台。接下来,何必阔也计划通过各类展览的举办、文化雅集的活动,为夹纻漆器博物馆吸引更多的人流,带动文化和旅游的融合。
漆器,发源于浙江。在宋朝,漆器从王公贵族走向寻常百姓家。因为造型典雅简朴,温州的漆器畅销海内外。资料显示,现今所出土160余件南宋时代的漆器当中,约140件出自浙江,其中超过100件来自温州。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御街上就有醒目的温州漆器铺。温州漆器也成了宋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创产品之一。
何必阔介绍,与普通的木胎漆器、陶胎漆器不同,夹纻漆器先用泥做坯胎,再以生漆为粘剂,用天然的苎麻一层层地将坯胎裱起来。“等凝固了有一定硬度之后,再把里面的泥巴挖掉,形成的胎质就叫夹纻胎”,何必阔介绍,夹纻漆器工艺复杂,但也因此在制作成型后,经久耐用,有非常好的防腐性能,不像木胎漆器,内层容易开裂变形。
然而,制作夹纻漆器的手艺需要漫长的打磨学习,作为龙港市何氏夹纻漆器的第五代传承人,何必阔坦言,手工艺非遗项目现在面临着断层的问题。“不少年轻人愿意过来体验一下,但想让他们真正从事这个行业,坚持做下去,还是比较困难。”
他表示,去年,龙港夹纻漆器非遗工坊被列入首批省级非遗工坊。目前,在温州理工学院,已经有了漆器的实训室和专门的课程。何必阔也在2016年被聘为漆艺实训教师。“我们想从中挖掘出一些真正的传承人,现在有几个学生在我的工作室,跟着我们一起去做这项事业”。他认为,只有年轻化以后,一个手工艺项目才有更好的传承和希望。
去年,温州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中国民办博物馆之城”,助力打响“千年商港、幸福温州”城市品牌。何必阔了解到,不少同行在办民俗类、非遗类、艺术类的民办博物馆时,会碰到招聘不到讲解员、无法找到合适的场地等问题。“其实很多民办博物馆,是作为公办博物馆的一个补充,在细分领域进行更专业的讲解。”
何必阔建议,让民办博物馆的文博员也参与到职称的评聘中,一方面有助于民办博物馆提升办馆质量、吸纳人才,另一方面也能提高民办博物馆的专业度,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我们的调研来讲,民办博物馆想要生存下去,一方面靠政府的政策支持,一方面也要通过自身的文创设计和业态经营,来实现经费的补充。”(记者 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