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脉春秋——绍兴》大型系列纪录片播出,绍兴作为浙江唯一城市代表,在142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脱颖而出,成为首季10座摄制、播放对象城市之一。该期节目围绕绍兴城市历史风貌,生动展现新时代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高质量发展,充分反映在城乡建设新征程中,绍兴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的新活力、新魅力。
文脉千年流淌 融合在城市血肉中
绍兴数千载文脉和2500多年的城市古韵,绵延不绝。
早在10万年前,绍兴这片大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9000多年前的小黄山遗址,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存,是绍兴文明最生动的注释。尧舜禹的故事和传说,与绍兴众多遗迹遗存相印证,滋润着人们的生活。“立国始祖”大禹葬在绍兴,绍兴文脉之根由此延绵不绝。2500多年前绍兴便已是越国的古都;秦汉之时,成为天下名郡;晋唐之时,绍兴文采风流,风雅天下;明清之时,绍兴更是文有峻骨。
绍兴是中国最早的抒情诗、中国最早的二言诗、中国最早的译诗的诞生地,《越绝书》为方志之祖,会稽童谣长传不绝,中国玄言诗、中国山水诗源出绍兴。王充为“浙学的开山之祖”,贺知章“一花引来万花开”,开启盛唐之诗风,“亘古男儿”陆游是宋代文化的高峰,一代心学大家王阳明为明代奇才、全才,“小品圣手”张岱为“明清第一散文大家”,一代文豪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绍兴这些先贤,扛起中华文脉的传承重任。汩汩流淌的绍兴文脉,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
从越国古都至吴越国东都,从南宋“行在”,到南明鲁王“行在”……绍兴城市聚才孕灵秀。绍兴27名状元、2238位进士、成千上万的师爷,更使绍兴文脉枝茂叶盛。对于绍兴这座城市来说,无论是历史文化、山川河流,还是古街古巷、亭台庭院,都透出文化的气质和韵味。绍兴文脉融合在城市的血肉骨骼中,显示在城市的品位风格里、精神气韵中。
水城古城相映 绍兴城市风韵无穷
绍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峰峦叠翠,阡陌纵横,小桥流水,乌篷悠悠,人行其间,如入画中。
绍兴是水中“漂”着的城市。自大禹治水功成了溪,在绍兴大会诸侯后,历朝历代,绍兴当政有作为者皆有治水护城之功。2500多年前,范蠡建越国都城,确立了绍兴的城址;隋朝之时,越国公杨素筑罗城,确立了绍兴古城的范围;南宋绍兴知府汪纲修“宋城”,奠定了绍兴水城的格局……绍兴城至今仍保持着南宋时的城市格局和风貌,“百舸千舟摇摇摇,一河两岸桥桥桥”成为绍兴水城最真实的写照。
绍兴现有八大历史街区,古韵悠悠。越子城、鲁迅故里、前观巷、石门槛、西小河、蕺山、八字桥、新河弄等地散发着城市古韵。八字桥一带,不仅有中国最早的城市立交桥,还有广宁桥、东双桥等。沿河的街区,保存了宋代的肌理与明清的风貌,形成了“桥桥相映,水屋相连”的格局。“绍兴之名天下知,半城河港半城诗。会稽山上传禹迹,投醪河边犒越师。兰亭修禊书集序,沈园邂逅题壁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研究泰斗陈桥驿曾这样赋诗称颂绍兴。
绍兴市名城办副主任黄夏峰说,绍兴是活的古城,是有风骨的城市。自大禹在绍兴大会诸侯、葬在绍兴后,绍兴名人代代涌出,是名副其实的文明之都。2500多年的古城,是水乡、桥乡、酒乡、戏曲之乡和书法之乡相融合的城市,流淌着一城文化,散发着浓郁乡愁,寄托着人们无尽的情思,蕴藏着万古不灭的诗书之气。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向往之地。绍兴历朝历代文化名人,引领着历史,文脉千年相传,文明生生不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千年古城的绍兴风韵令人陶醉。名士之乡与千年古城相映,成为海内外游人向往之地、爱来之地,是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
展现中华文明 打造世界级古城
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历经2500多年城址未变,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2021年成功当选“东亚文化之都”……近年来,绍兴以“历史的真实性、风貌的完整性、生活的延续性”为原则,清理地基、修整芜杂、剔除残朽,固筑石柱,铺砌青石,调整“韵脚”,押好“平仄”,留好“空白”,打通脉络。绍兴沿着历史的文脉,迈向未来,走向世界。
绍兴不断活化利用历史文化资源,颁布了《绍兴古城保护利用条例》,破解历史文化传承与现代城市发展间的矛盾;对标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优化古城功能布局,持续推进功能疏解、肌理风貌修复、基础设施提升、文商旅植入,打造“古城项目群”,形成“一城一桥三故里”的格局,探索出一套适合自身需要的古城保护利用模式。
绍兴市名城办主任徐觉民说,绍兴正加快实施以全城申遗为导向的历史文化传承地、以文创文旅为业态的时尚产业集聚地、以传统风貌为依托的宜居环境生活地的目标,聚焦遗产共识、文旅共创、人民共享、城市共治等重点工作,努力推动古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致力于打造成“烟火气”与“诗书气”同存的世界级古城,以古城保护“绍兴模式”的示范实践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周能兵/文 绍兴名城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