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撤地建市40周年之际,浙江省绍兴市委、市政府于近日召开2023发展大会,海内外的绍兴贤达怀着“家书”齐聚故乡。现场,绍兴市委书记温暖现场广邀海内外绍兴贤达常回家走走,看一看碧波荡漾的鉴湖水、品一品温润醇厚的绍兴酒、听一听沁人心脾的家乡戏……
绍兴,自古是个“有戏”的地方。搭一次戏台唱半天,梁祝化蝶奔赴的爱情、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多重寓意……风物养人、人唱风物,千年传承中,绍兴“家乡戏”不断流传。

绍兴越剧团、绍剧团巡演。
来到绍兴 方知曲韵如许
先秦时期,越人善歌舞,秦汉时期则更为流行,六朝时期,会稽民间乐舞在南北文化交融、中西文化交流中更见活跃。20世纪初,嵊县剡溪,“落地唱书”不绝于耳。
如今,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摆放着几只旧稻桶,它们是百年越剧的见证。据了解,1906年清明前夕,香火堂前,民间艺人用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做成了越剧史上第一个戏曲舞台。
越剧的姹紫嫣红,离不开越女的改革创新。1942年10月,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在大来剧场上演第一台新越剧剧目《古庙冤魂》,打出了“新越剧”的旗帜。此后,越剧这一“乡间小戏”走向成熟,并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火遍大江南北,目前已走过117个年头。
绍剧高亢的唱腔与越剧的软语呢喃是天地两重。戏曲史家研究发现,早在明代,在外来戏曲影响下,绍兴就出现了高亢激越的调腔。60多年前,绍剧电影风靡海内外。一时间,绍剧成为绍兴、浙江乃至中国戏曲的一张“金名片”。
绍兴的戏剧是地方文化的名片,有多声腔剧种并存,目前已拥有新昌调腔、越剧、绍剧、诸暨西路乱弹、绍兴目连戏五大剧种;平湖调、词调、莲花落、摊簧、宣卷五大曲种,全部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水乡记忆 戏文正青春

鲁迅笔下的风情园。
绍兴既是水乡,又是戏曲之乡。这也使得绍兴的水乡社戏独具特色。乘着乌篷船看临河的社戏,是许多绍兴人的回忆。
不少戏台固定或临时搭建在寺庙宗祠前的河边、湖畔,独具水乡风情;而绍剧、越剧、莲花落等地方戏曲丰富了社戏这一传统民间风俗。
据悉,绍兴社戏风俗在南宋即已盛行,到清末仍风行一时。“空巷看竞渡,倒社观戏场。”南宋诗人陆游在多篇诗章中吟咏了当时绍兴社戏的演出情景。

越剧《孟丽君》演出图。
总有人说绍兴戏文“老了”,也没年轻人唱戏了,其实不然。今年6月开始,绍兴市越剧团携《孟丽君》《梁祝》等越剧代表作品在全国巡演;“共迎亚运盛会 同看绍剧大戏”绍剧经典剧目巡演跨越3省6地。而当绍兴戏曲走进大街小巷、当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响彻云端、当绍剧遇上动漫……绍兴戏文一直跟着“流行风口”改变形态,融入日常生活。
好戏开场 客官请上座
在绍兴,有老戏骨,有新血液,看戏的地方也有很多,传统戏台、各大剧院、大街小巷……

越剧小镇古戏楼。
绍兴市越剧团在越剧故乡应运而生,是集越剧演出、创作、文化传承、公共服务、文旅融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国有艺术院团。
绍兴大剧院建筑风格独特,构思源于具有鲜明绍兴水乡民俗文化特征的“乌篷船”,寓意着绍兴古城在时代大潮中激流勇进,融汇着古城韵味和时代气息。
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原浙江绍剧团),成立于1956年(前身为20世纪20年代成立的绍剧同春舞台),拥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龙虎斗》《火焰山》《朱砂球》等多部经典传统剧目,尤其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1960年摄制成彩色戏曲电影,发行至七十二个国家和地区,风靡海内外。
绍兴小百花越剧团以充满生机的活力、整齐和谐的阵容、文武兼备的特色,先后应邀赴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地演出。
越剧小镇坐落在绍兴嵊州,小镇因越剧而生。每天下午,越剧小镇古戏楼里都有演出,这里是为嵊州本地的越剧团和全球濒危剧种设立的“专属剧场”,被誉为越剧界的“金色大厅”,见证着百年越剧回溯源头的悠远历史,更承担着越剧传承和发扬的使命。(邵雯/文 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