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G20杭州峰会走到杭州亚运会——杭州两次吸引世界目光。20年间,浙江从“缺电大省”向“电力强省”蝶变,浙江发电装机从2382万千瓦提高到12727万千瓦、增长4倍,最大外来电突破4000万千瓦,满足了20年增长4.5倍的全社会最高用电负荷。
20年间,浙江电网从“传统”向“智能”蝶变。
以杭州为例,和城市发展轨迹一样,用多维视角方重新认识电网,它在地上、在地下,也在“云”上。
地上,杭州电力在20年来陆续建成9座500千伏变电站,与省外及省内相邻地区电网相连,同时打通皖电东送、福电北送重要通道,构建东西互供、南北贯通主网架,实现长三角电力供应互联互通。
地下,杭州萧山亚运村的排水、电力、通信、燃气各类市政管线交织,构成了一个“地下王国”。截至目前,国网杭州供电公司管辖220千伏电缆线路481.133公里,110千伏电缆线路901.092公里,35千伏电缆线路63.652公里数。这些线路,牵引了另一幅城市图景。
云上,经由数字孪生技术,“网上电网”把现实世界中林立的电塔线路一一搬到网上。亚运保电指挥平台实现了从0.4千伏末端配网设备到500千伏超高压设备等10万余套电网设备“一图总览”,可自动溯源每一座亚运场馆对应的电网侧各类保电设备清单,清晰明了。
20年间,浙江电力从“有感”向“无感”蝶变。
对浙江对杭州而言,“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对国网浙江电力而言,“办好一次会,重塑一张网”。从9月19日杭州亚运赛事开始,到10月28日亚残运会结束,国家电网累计投入保电力量40万人次,平均每天巡视线路9000余公里。
国网浙江电力市场营销部副主任周俊说:“可靠就是让用户感受不到电力的存在。”
杭州未来研创园鸿雁园区屋顶上,超过8000平方米的光伏板日均发电5万千瓦时,可满足园区30%的用电需求。
国网浙江电力也积极鼓励用户参与绿电交易等,让用户享受“绿色红利”。截至目前,浙江绿电交易用户数量已超12000户,较2022年增长16倍。
宁波北仑的申洲国际集团控股有限公司,2023年已累计购买绿电1590万千瓦时,并获得绿电认证,绿电已占到该企业实际用电量的8%。在该集团可持续发展部部长何凯看来,企业面向全球客户,国际市场非常重视产品生产所带来的碳排放是否满足绿色低碳生产要求。购买绿电助力碳中和,也有利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增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在“双碳”背景下,经济与能源,城乡与能源,相拥的触角越来越多。
一些信号正在释放。如自今年10月1日起,中国出口企业就需应对欧盟“碳关税”的数据申报要求,而生产过程中使用绿电,可有效降低出口产品潜在的碳关税负担。
国家层面对未来电网建设的思路也逐步清晰,明确要求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更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作为国家电网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省级示范区之一,当前浙江正在既要清洁又要安全还要经济更要智能的多目标平衡下,积极寻找最优解,供给与需求双管齐下,通过特高压与配网侧共发力、柔性低频输电、温控负荷柔性调控、移峰填谷、建设虚拟电厂等创新实践,经受住今夏负荷六创新高的考验,打好亚运保供战,并为全国提供了诸多可复制经验。
在能源转型中,浙江电网推动多元化储能技术与模式创新,在国内铅炭式电网侧储能、35千伏直挂式储能等方面均有亮眼成果,并依托浙江数字化先天优势,为共享储能、云储能、聚合储能等商业模式提供发展土壤,将是浙江电力+新业态的尝试。
浙江还将加强新能源高效开发利用,集中与分布、陆上与海上、就地利用与远距离外送并举,并做好新能源接入和消纳。
国网浙江电力发展部副主任孙可表示,“我们将针对浙江东南沿海风光集中特点,打造电网友好型能源集成路由站创新示范,服务沿海风光消纳与大规模火电、核电基础互补发展。”
除推动形成清洁主导、电为中心的能源供给和消费体系外,浙江电网也将不忘在供需协同与灵活智能上再升级,加速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虚拟电厂等新业态场景构建,实现电网数字化转型,构建能源互联网生态圈。
据悉,浙江过去一年用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以全国5.4%的能源消费总量,创造了全国6.4%的国内生产总值。(陈丽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