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16日电(记者段菁菁、孙丽萍)夏风轻拂之际,上海掀起了一股温州南戏的展演热潮。8月9日-14日,带有浓郁温州特色的“一台戏曲晚会”和“三台大戏”登陆上海戏曲舞台,向观众展现“南戏故里”的时代戏韵。
百戏之祖是南戏,南戏故里在温州。如今,千年古戏,宋元笙箫,南戏正循历史之声而来,重回大众视野。
从“源头”到“码头”
8月9日晚,“戏从温州来”专场演出在上海宛平剧院精彩唱响,也拉开了“戏从温州来”2023南戏经典文化周的序幕。此后的一周内,带有浓郁温州特色的“一台戏曲晚会”和“三台大戏”轮番登陆被誉为“戏曲大码头”的上海,向观众展现“南戏故里”的时代戏韵。
始于宋元时期的南戏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成熟的戏曲形式,是中国古典戏剧的源头之一。此次展演的“一台戏曲晚会”——“戏从温州来”专场演出,集瓯剧、越剧、永昆、温州鼓词、民歌、木偶剧、少儿京剧多种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体,温州和沪上戏曲名角儿同台献艺,碰撞出了全新的火花。
“三台大戏”,则是改编自南戏古本的瓯剧《四大南戏·劝夫记》(原著《杀狗劝夫记》)、永昆《张协状元》和越剧《荆钗记》,三者均为温州南戏新编系列工程的优秀成果,展示了温州作为“戏曲故里”的特色。
其中,《张协状元》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戏曲剧本,被后世史学界誉为“中国第一戏”和“戏曲活化石”。尽管大部分观众都是第一次观看这部作品,但特有的声腔和丰富有趣的表演形式给戏迷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报之以掌声和叫好声。“每句每曲都是诗词,每招每式都很讲究。”
而越剧《荆钗记》则是“点播率”极高的一出。上海资深戏迷戴女士说,其中的《王十朋见娘》选段深深打动了她。“大结局时,江心寺场景的舞台布置、花灯飘逸的舞美效果惊艳到我,充分感受到了南戏文化之美。”
从“戏曲大源头”到“戏曲大码头”,既是一场戏曲溯源之约,也是一次文化交流之旅。温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艾珠表示,之所以将南戏经典文化周活动的首站选在上海,不仅仅因为上海与温州人文相亲,更因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是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乘着上海这扇世界之窗的东风,能为南戏的破圈出海提供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据悉,作为今年温州的重磅文化推广项目,南戏经典文化周系列活动还将陆续走进北京、广州及全国其他重点城市、对口支援城市、海外城市,进一步打响温州“南戏故里”金名片。
从“传承”到“活化”
900年前的温州,市民阶层兴起,勾栏瓦舍遍布,为众多民间伎艺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温州民间歌舞糅合了各种演绎方式,这便是南戏的开始。
“南戏并不是一个剧种,它是戏剧的形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种以歌舞演绎故事的表现形式。这种形态规定了很多戏曲艺术规律。”故宫博物院博士后、国家京剧院一级编剧池浚说。
南宋中后期,南戏向各方扩散。向北,流传到杭州、余姚、海盐等地;向南,到福建及广东一带;向西,流传至江西……衍生出海盐腔、余姚腔、昆山腔、弋阳腔等不同声腔。
用古老的戏曲艺术讲好中国故事,是传统文化守护者的责任与义务。20世纪90年代,经济发达文脉悠久的温州认识到自身的文化传统资源,开始实施南戏新编系列工程,在传统南戏的剧目上进行挖掘、恢复和搬演,让掩于岁月烟尘的南戏焕发新光彩。
“南戏这座沉睡了八九百年的艺术富矿完全可以深入开掘。” 温州市文联名誉主席、国家一级编剧张思聪是南戏新编剧目系列工程亲历者,他说,南戏剧目如何常演常新、贴近观众,需要不断探索。如今,《荆钗记》《杀狗记》《拜月记》《白兔记》《洗马桥》《张协状元》等六大南戏古典剧目被全新改编并登台演出,获奖无数,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此次来沪演出的三部大戏都很好地体现了古老南戏在当今戏曲舞台上的活态传承。”浙江传统戏曲研究与传承中心主任、温州大学特聘教授俞为民评价,永昆的演出形式是南戏嫡传,而《张协状元》是现存最早的南戏剧目,永昆按南戏早期的演出形式作了排演,当时就在学术界受到了好评;越剧《荆钗记》和瓯剧《四大南戏·劝夫记》则是“荆、刘、拜、杀”四大经典南戏剧目。“这部大戏既带有南戏的元素,又具有温州的元素,能充分展示温州作为‘戏曲故里’的特色。”
从“国粹”到“国潮”
在专场演出期间,让南戏艺术家们颇感欣慰的是,无论是舞台当下还是剧场内外,能看到很多年轻人的身影、听到很多青春的表达、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勃勃生机。
一位00后的上海戏迷评价,演出既展现了南戏故里的丰厚遗存,同时在创作编排过程中融合了很多年轻化表达,让900年的南戏焕发青春活力,让年轻观众感受南戏独特的表演风貌和文化内涵。
来自文化和旅游部的数据显示,全国共有348个地方戏曲剧种。而如何“破圈”拥抱年轻人,是不少本土戏曲发展遇到的共同挑战。
《四大南戏·劝夫记》的主演、温州市瓯剧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方汝将在演戏之余,很注重南戏的传播与普及,他带着瓯剧走进校园、社区、企业,老少中外来者不拒,津津乐道瓯剧的前世今生。更难得的是,在互联网上,由他演唱的瓯剧版《神女劈观》迅速大火,掀起了年轻人对“南戏与瓯剧”的极大好奇和赞誉。“这是我首次尝试将温州传统戏曲带入‘二次元世界’,温州传统戏曲与动漫能擦出火花,作为戏曲传播者很幸福。接下来,我还要推出更加有文化创意的视频作品、文旅融合作品。”
如今,南戏的传承发展在涌现出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在产业化的道路上持续发力,不断推动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温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温州计划开放以九山书会为主体的南戏文化园,打造南戏故里历史街区,提供沉浸式“南戏”剧目体验 ;提升改造南戏博物馆,专门展示南戏艺术诞生以及地方戏曲发展;而元代戏曲家高明的故里则将被打造成为“南戏小镇”,通过文旅结合弘扬南戏文化,让典籍中的温州、文物中的温州、遗迹中的温州活态呈现。
戏曲是开放、包容,不断向前发展的艺术。“就像硬币的两面,一面是传承,一面是创新,两者融为一体。也像是一个钟摆,它摇向历史的深处越深,摆动的幅度就越大,摇向未来的远处便越远。”池浚说,戏曲是有容量的艺术,当在时空的宽度中认知它,我们就能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一代代的年轻人都能够享受戏曲之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