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次回来相比,家乡不仅景色更美,村里的产业也更丰富更有活力了,看到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非常激动和震撼!”近日,中国香港的中学生孙贝琪和来自丹麦、西班牙、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名华裔,一起回到家乡浙江省江山市,参加2023“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感受家乡的巨变。
孙贝琪和同学们一起体验非遗蓝染印花现场。徐旺 摄
让孙贝琪印象深刻的家乡,正是位于浙江西部的江山市。近年来,江山借力统战优势,充分激活商会、新乡贤等统战资源,推动统战成员在乡村产业、领域助力家乡发展,共同耕好“共富田”。
从“美”出发,治理人居环境
村庄靓了,心情好了
走进江山市贺村镇达埂村,只见路面干净整洁,房屋错落有致,3D主题墙绘栩栩如生。村内新平整出来的闲置宅基地变身花田,花田上的波斯菊、硫华菊、向日葵随风摇曳,构成了一幅靓丽的乡村画卷。村民王丽英老人说:“我们村里的变化,姜书记花了不少心思。”
达埂村村容村貌展示。江山市贺村镇达埂村供图
老人口中的姜书记叫姜新民,是达埂村人,在新疆做消防工程生意多年,已经颇有成就。2020年,在村民的多次邀请下,他决定将新疆的事业先交给家人管理,自己回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以前的达埂村农户房前屋后乱堆乱放现象突出,鸡鸭在村道上随意溜达,未及时清理的闲置宅基地成了杂物堆放点,极大地影响了村庄的形象。“改变村庄面貌,改善村民生活环境,我作为村书记责无旁贷。”在姜新民的聚力谋划下,用好“乡土、乡情、乡愁”纽带,凝聚乡贤力量和智慧,调动村乡贤人士积极性,献策献力,助力村庄人居环境治理。同时,村两委组织全体党员入户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争取村民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联村团组也积极行动,组织村两委到大陈乡大陈村、绍兴市柯桥棠棣村等地实地考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
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着力推进村庄微改造、精提升,村庄人居环境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补绿化、垒花坛、筑篱笆,整治提升村庄休闲广场5处、农户美丽庭院70余户;平整闲置宅基地5000多平方米,购买波斯菊、硫华菊、向日葵等花籽,播种连片花田3处,做到“整一片、绿一片、美一片”。同时,充分发掘乡村文化底蕴,注重文化育人,精心绘制了一面面内容丰富、栩栩如生的文化墙,以文化墙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
从“富”出发,发展特优农业
产业兴了,日子甜了
小果子大产业。在江山市塘源口乡塘源村下笕坑,郁郁葱葱的李子树、桃树尽收眼底,一个个色泽鲜艳、形态圆润的李子压弯枝头,鲜嫩饱满的水蜜桃长势喜人,引人垂涎欲滴。“在朋友圈看到这里可以摘李子,今天特意带着朋友从贺村镇赶过来体验,刚才品尝了几个槜李,汁水多、口感软,甜度适中,味道很不错。”游客姜德荣连连点赞。在这里,游客们手提果篮,采摘、品尝、拍照打卡,尽享田园之趣。“这个时候的果子甜度最高、口感最佳,每天从上饶、玉山等地来采摘的游客特别多,日均人数80人,最多的一天来了300人。”龙华家庭农场负责人周华军说道。
昔日无人问津的深山,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采摘园;曾经杂草遍布的山间小道,现在变成了可供车辆通行的山路……这一系列的蜕变离不开乡贤的引路助力。
2015年,塘源村乡贤毛赛春了解到创业者周华军有意向投资家庭农场,便力邀前往塘源村投资考察,最终选择在下笕坑创建了龙华家庭农场。2016年,在乡贤林庆柱的牵线下,龙华家庭农场种植基地不断引进、培植果树新品种。截至目前,李子品种有10余种,产量达3万余公斤,按不同品种划分,每公斤市场价在40元至70元不等。曾经杂草丛生的荒山已蜕变为300余亩的果树种植基地,平均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120余万元,不仅让昔日偏僻的山岭“活起来”,而且让当地村民“富起来”。
“我本来是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现在家门口就可以挣钱,一个月有3000多元。”在基地务工的塘源村村民毛元仙说。山间的一棵棵果树变成了当地村民的“摇钱树”。目前,龙华家庭农场除一批固定用工外,每年采摘高峰期会聘用6名当地及附近村民采摘、运输、包装果子,一年劳务费支出10多万元。
游客在塘源口乡体验李子采摘。江山市塘源口乡供图
“统战力量撬动共富资源”并非个例。清湖三村中医药陈列馆、清漾村玫瑰花田、耕读村家庭农场……借力统战力量打造的一个个乡旅特色场景,让普通的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旅游“网红村”。近年来,江山市通过乡贤引路,越来越多的创业者们带着经验、资源和梦想,投身到广阔的农村天地间,新乡贤已然成为乡村振兴中极具凝聚力的生力军。今年以来,引进新乡贤“强村富民”项目9个,投资金额达50.5亿元;“江商回归”项目3个,总投资104.5亿元;成立共富基金2个,募集资金700万元,有效助力江山经济高质量发展。(王娴婕/文 江山市委统战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