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七届大陈岛垦荒精神理论研讨会在浙江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老垦荒队员代表重温垦荒史,热议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价值。
垦荒精神代代相传,在新一代垦荒人中接力传承、历久弥新:民营企业家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奋发有为,“垦二代”“垦三代”在服务群众中书写青春,一代代台州人矢志垦荒,接续书写新的垦荒史。
“东海明珠”挺立起一座“精神灯塔”
“大陈岛垦荒精神,是浙江红色根脉的鲜明印记,也是台州这座城市最亮丽的红色底蕴。”研讨会期间,专家学者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1955年,国民党军队兵败撤离大陈岛,不仅劫运了岛上居民,还破坏了岛上绝大部分的生产生活设施,留下了一个满目疮痍的荒岛。
响应团中央号召,467名青年志愿者登上大陈岛垦荒创业,铸就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大陈岛垦荒精神。
“我志愿来到伟大祖国的大陈岛,面对着祖国的海洋,背后是祖国的河山,脚踏着海防前哨,肩负着人民的希望。”1956年2月2日,垦荒队队员立下了这样的誓词。
“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垦荒队员们大公无私,把职责与道义齐担在肩,将守护与使命常驻于心。无私奉献是大陈岛垦荒建设的崇高境界。”北京师范大学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王炳林表示。
“有100个困难,我们战胜100个困难;有1000个困难,我们战胜1000个困难。”这是垦荒队员中流传度最广的口号。垦荒队员白手起家,开荒种地,搭棚定居。到1960年7月,通过五年多的建设,大陈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修建房屋2000多间,新建了两座码头和20多公里公路,修建了两座水库,电网全面覆盖,每家每户都有了电灯照明。
“垦荒精神具有一种强大的驱动力,在开发建设海岛的壮举中,它激励垦荒人展现了惊人的创造力,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会长张宏志认为。
从传唱“红色经典”到融入“城市气质”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台州人把垦荒精神转换为“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拼的豪气”,书写了民营经济的光辉篇章。
1989年,27岁青年陈保华在临海市汛桥镇,租借了两间闲置用房,招聘了6名员工,毅然开启艰苦创业之路。
如今这家叫华海药业的公司,已成长为市值500多亿元的大型制药集团。陈保华说,垦荒精神已经内化在企业精神中,成为激发企业奋发图强的强劲动力。
2019年,台州把大陈岛垦荒精神升华为城市精神,使之成为凝聚人心、增进共识的“最大公约数”,推动其作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锚定“小康的大陈、现代化大陈”目标,椒江区大陈镇围绕大黄鱼形成一条休闲渔业产业链,年产值达10亿元,占浙江大黄鱼产量一半。据统计,2022年大陈岛实现渔业总产值5亿元、旅游总收入1.4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4万元。
“与风雨为伴,与雷电斗智,这样的生活一晃就是14年。”大陈国家基准气候站工作人员孔庆伟是人们常说的“垦三代”,他的外婆是老垦荒队员,16岁就投身于大陈岛的建设。
情有所系,心方有所归。孔庆伟在大陈气候站坚守岗位14年。孔庆伟说,垦荒精神已融入他的生命,守护海岛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
垦荒精神正在基层奋斗中接续回响。“垦荒精神激励我们在乡村振兴事业中书写青春,在祖国最需要地方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共同富裕的伟大实践中绽放青春光彩。”仙居县皤滩乡万竹口村驻村干部栗东升说。
在创新中续写新时代的“垦荒史”
如今,台州这片创新创业热土拥有74家上市公司、27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9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不断在创新中续写“垦荒史”。
与大陈岛同属椒江区的杰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是全球缝制设备行业产销规模领先的企业,产品销售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该公司副总裁阮振华说,创业初期,父辈们仅靠十多名工人和200多平方米的破旧乡村校舍,艰难地摸索前行。在垦荒精神引领下,公司从一穷二白发展为市值100多亿元的行业巨头,创造了一万多个就业岗位。
台州继承和发扬“垦荒精神”,还体现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开拓创新。玉环市天宜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林子从事志愿服务已有13年。2014年起,林子与职能部门、社会组织、爱心商家等建立合作机制,服务超两万人次。
林子说,垦荒精神是他们重要的力量源泉。从普惠性服务到专项困境青少年服务,他们不断探索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径。
台州市委书记李跃旗表示,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座精神的“宝库”,是流淌于台州人血脉中的“基因”,是推动台州赶超发展的“金钥匙”,希望进一步提炼其时代内涵和历史价值,让大陈岛垦荒精神发扬光大。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王俊禄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