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伯民

服务“一带一路” 丝路贯通中西文化交流之渠

新华网首页时政国际财经高层理论论坛思客信息化房产军事港澳台湾 图片视频娱乐时尚 体育 汽车科技食品

2020年5月13日,首届“丝绸之路”周于浙江杭州开幕。活动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苏伯民接受了新华网采访。苏伯民介绍了管理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等6处石窟的敦煌研究院,并分享了敦煌研究院近年来与”丝绸之路”周边国家开展的合作项目及研究成果。他认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丝路精神的传承,都需要青年人的参与。

精彩观点
1
苏伯民
请您简要介绍敦煌研究院?
敦煌研究院是负责管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庆阳北石窟和敦煌西千佛洞等6处石窟的保护管理机构。  
建院76年来,敦煌研究院已经形成了具有敦煌学诸领域研究、敦煌艺术研究和壁画临摹、文物数字化、考古、文物保护和敦煌艺术弘扬等多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它是国家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古代壁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甘肃省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的依托单位,在古代壁画和土遗址保护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和行业主导地位。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古遗址、古墓葬和文物预防性保护等方向承担国家科技项目 7项,主持课题 15 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10 余项,承担古代壁画保护相关的重点文物保护项目 60 余项,编制完成了《古代壁画病害与图示》等十七项国家和行业技术标准。近十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
1
苏伯民
敦煌研究院在丝绸之路相关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哪些工作?对丝绸之路沿途国家和人民产生了哪些影响?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积极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开展了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如,相继派出学术考察团前往阿富汗、印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进行实地考察,与阿富汗国家博物馆、印度英迪拉•甘地国家艺术中心乌兹别克国家艺术研究院的负责人和专家进行了开展保护和学术交流的讨论,达成了初步的合作意向。  
另外,2017年7月,受商务部援外司委托,敦煌研究院派出专家考察团对吉尔吉斯斯坦境内重要的遗址进行了考察,并与吉尔吉斯斯坦文化旅游部进行了讨论,提出了在吉尔吉斯斯坦三处遗址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的项目建议,得到了吉国政府部门积极回应。当前,敦煌研究院正在积极努力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在吉尔吉斯斯坦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项目,促进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1
苏伯民
“丝绸之路周”是一种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一种方式,谈谈对它的看法?
丝绸之路是一个公共话题,不同属性的领域和机构都能在其中找到各自的诉求点和贡献点。在此大背景下,中国文化遗产界如何从自身资源和优势出发,集合社会各方资源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社会各界引发同频共鸣,在弘扬丝路精神、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直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命题。   
“丝绸之路周”是由中国文化遗产界创意和主导、社会各界参与和实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形成互动、在国际社会中发出中国声音并产生良性影响的长久性年度国际人文交流活动。从2020“丝绸之路周”的活动安排来看,尽力呈现出多层次、全维度,既有学术引导又有公众参与,既有主场又有联动,既有国内又有国外。随着“丝绸之路周”活动的持续开展,我们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与推广上可以逐步实现几个目标:一是以研究为内核彰显学术影响力;二是以联动为模式扩大社会影响力;三是以国际为平台弘扬丝路精神。
1
苏伯民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以及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当前,中国的文化遗产机构在这方面已积累了哪些经验和成效?
在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近年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很快,抢救保护了一大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和可移动文物,文物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并在考古、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文物价值发掘和文物保护装备方面积累了一批关键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有力地支撑了国家文物保护的需要。  
文物保护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逐步聚焦于采用现代技术深入开展文化遗产所蕴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挖掘,研究文化遗产所面临的损毁风险和文物本体劣化的科学规律,在此基础上提出科学的保护技术和预防性管理科学模式。文物保护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具体实践技术正在不断深入和完善。
1
苏伯民
当前是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迈进阶段,走好新丝路,我们应该怎么做?
敦煌自古是“华戎所交一大都会”,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文化形成今天的盛大气象,是因为善于以中华文化为基础,广泛吸收不同文化的优秀基因。敦煌是中西方文化互学互鉴、交融发展的典范,是丝路精神的最好体现。  
今天,我们走好新丝路,就是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1
苏伯民
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及手段,将“丝绸之路精神”这颗种子深植于年轻一代的内心,让他们成为新时代文化的引领者?
前不久,刚刚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的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樊锦诗在颁奖典礼上说:“我们从事的文物工作,应该是一代又一代人为它继续奉献的永恒的事业。整个文物行业特别需要年轻人来关心它、参与它、保护它,为我们祖国的这一项不平凡的事业做出贡献,我们的中华文明五千年才能永远地发展下去。” 这是她对年轻一代接班人提出的殷切期许。  
青年兴则未来兴,青年强则未来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以及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丝路精神的传承,都需要青年人的参与。将这种精神化作一颗种子,深植于年轻一代的内心,生根发芽生长为一棵大树,再开枝散叶蔓延为一片森林,其实就是薪火相传、引领时代的过程。  
当下,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源及其丰富,研究成果也精彩纷呈,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也日新月异,青年人处于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在此情形下,青年人如何完成薪火相传的使命,实现引领时代的重任,需要社会和文博单位更加注重向青年人传播我国优秀灿烂文化历史的价值,使青年人了解我国5000多年的文明史,让青年人在学习和了解中真正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不断增强文化自信,自觉地为国家的强大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文字:吴佳蔚 金心怡 编辑:吴佳蔚)
010020100020000000000000011200000000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