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习近平指出,浙江省15年间久久为功,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多次讲过,农村环境整治这个事,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搞,但标准可以有高有低。要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
4月12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广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做法的重要指示,研究贯彻落实具体措施。
会议强调,生态环境部和地方各级环保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坚持不懈、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农业污染源防治工作,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让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要加大宣传力度,把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向全国其他地区推广。
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旅游勃发、创新创业火热……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行动,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十五年间,“千万工程”造就万千“美丽乡村”,浙江率先走向乡村振兴。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目前浙江全省已创建美丽乡村先进县58个、示范县12个,一大批“脏乱差”的村庄变得“水清、路平、灯明、村美”,焕然一新。
不得不说“千万工程”是具有前瞻性的,不仅是一个生动的实践,还是成功的经验。从“千万工程”中,人们可以看到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关系的样本,也看到了未来美丽中国的范例。
15年的执着,千山万水更加美丽动人;15年的跨越,千村万户更加美丽富裕。
当时的浙江,广大农村正面临“成长的烦恼”,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等现象十分突出。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经济高增长背后,是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何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考验着决策者的智慧。
15年岁月如歌,15年接续奋斗。
浙江15年间扎实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生动实践和成功经验,对当前我国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参考意义:
一是规划引领建设。浙江形成以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为龙头,村庄布局规划、中心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为基础的“1+4”县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稳扎稳打。从农村实际出发,把握好整治力度、建设深度、推进速度、财力承受度以及农民接受度,不搞一刀切、大拆大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是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两个前置性工程,做到位才可避免工作反复,可以此为“先手棋”,推进全域性整乡整镇整治。
三是坚持群众视角。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夯实美丽乡村建设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把农村生态环境、乡土文化等优势转化为发展显势,规划、建设、管理、经营、服务并重,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新型业态培育有机结合,开拓农民“就地就近就业”门路,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长9.1%,是全国13432元的1.86倍,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全景式”美丽乡村盛得下乡愁、拢得住人心,“农户经济”兴起水到渠成,民宿旅游、生态种植养殖等成为浙江农民增收的第二大渠道。2017年,浙江农民人均经营净收入6112元,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四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