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天

学诗计划|《把酒问月》: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学诗计划——把酒问月   来自新华网

赏月是很多人寄托情思的行为,在清冽的月光下,思绪也飘向了浩瀚的星空。诗仙太白最爱咏月,月下独酌,人活数十载,心里常有疑惑,只好闲来问问天上的月亮,看看月亮的答案能否随着月光洒进心里。

李白就是盛唐的月亮,用他的诗歌照亮着长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把酒问月》。

把酒问月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作为道教徒的李白,其生活方式和人生理想不可避免地受到道家“中”“和”观念的影响。追求阴阳的调适和平衡,在李太白的诗歌中常常不经意流露出来。

如果说“酒”给人奔放、飘逸、阳刚的感觉,是“阳”的代表,那么恬静、缥缈的“月”无疑最适合代表“阴”了。这首七言古诗《把酒问月》,李白通过“问”,将“酒”“月”这两种意象糅合在一起,其创作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问月,从屈原就开始了。《天问》说:“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本诗第一句问明月何时才有,其实跟屈原的这种追问一脉相承:问天和问月,都是一种对源头的追问,也只能从哲学意义上去回答。因此,这第一句就高屋建瓴,气势非凡,很能引发读者的深层思考。

接着,李白用四句诗描绘了明月的景象,这是为下面的继续追问做准备。宵来晓没,白兔嫦娥,确实值得一问,不过这番“问月”并没超过屈原。“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李太白写出这极富哲理性的句子,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的时候,其实背后更隐藏着深层次的“问”:渺小的人类在辽阔的宇宙面前微不足道,那么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为何?

最后,李白给了我们他认为的答案,那就是:及时行乐。既然身如沙粒、浮生一瞬,不如把酒对月,长醉金樽,想必不少人于此心有戚戚。

诗宝

诗君好,“丹阙”和“绿烟”是什么意思啊?

诗君

丹阙:朱红色的宫门。绿烟:遮挡月光的云雾。

诗宝

李白这种及时行乐的人生观与他远大的抱负矛盾吗?

诗君

李白是一个放荡不羁,及时行乐的人,但李白所说的“行乐”,是另一种含义。这个“乐”,并不是现实中的乐,而是一种精神世界里的乐。李白的人生追求,得到或者没得到,其实都付人生笑谈中,一去不复返,这样超凡脱俗的“行乐”,其实才让李太白能够执着于自己的理想追求道路。

诗宝

原来如此,多谢诗君指点!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归雁三两行,所寄无所还。

    新人剪旧烛,侬心夜夜寒。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汉宫春•胜山镇老街

    集镇初成,在悬泥山脚,岁月留香。

    旧街曲折,恰如秋士愁肠。

    娘娘庙下,看民居、苔占砖墙。

    人攘攘、常闻吆喝,还存昔日工商。

    粢饭豆浆炊饼,伴鲜蔬肉食,男女衣装。

    黄昏老翁几个,弈趣悠长。

    门窗漆落,可怜他、缓缓时光。

    青石板、斑斑雨迹,繁华随了残阳。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月下独酌

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送别

刘涛


青城楼外雁行远,长亭古道落日圆。

此去经年未有期,莫待我还君未还。

菩萨蛮·桐州寄情

达子


清源山下江流水,天涯一去无穷已。

落泪寄波涛,波涛千万条。

请行来允速,允速离情苦。

何日复桐州,桐州人倚楼。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