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天

学诗计划|《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学诗计划——夜雨寄北   来自新华网

自古以来,离别总让人莫名感伤,但最痛苦的离别,莫过于我知道你要离去却不知你何时归来。

今天要学习的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看看诗人是怎么把无限深情藏于平铺直叙的诗句之中,一起来体会这归期未卜的离愁别绪。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是李商隐小诗中的名作,全片明白如话,与无题体迥别。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大中五年(851)七月李商隐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时。

题目中夜雨这个意象,反复出现在短短二十八字中,给全篇罩上一层凄迷的氛围。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你曾经问我什么时候能回来,我不知道,这是回忆离别前的一场对话。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当下见到的景象。巴山,地点,“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本就是容易触发羁旅情绪的场所。夜、秋,都是容易触发悲伤的时间,况逢下雨,更难为怀。“涨秋池”,想象连夜的大雨,明日将池水暴涨。

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想象将来的某一天能够回到你身边(虽然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时,我会向你倾诉曾经有这么个下雨的秋夜,我在巴山边是多么的想念你。“西窗烛”这个意象带来一丝暖色,怅惘中犹有一丝希望。全篇廿八个字,却描述了过去、现在、将来三个场景,纳须弥于芥子,诗人笔力真不可及。

李商隐这首诗所寄的到底是谁,历来颇有争议。有说是他的妻子,也有说他的朋友。李商隐的妻子王氏,在他离开不久后边郁郁病故,而远在东川的李商隐直到几个月以后才得知妻子的死讯。羁旅煎迫中的诗人,仍在痴痴想象将来重逢的温暖情景,不知道这一切已不可能。我更倾向这种说法,因为这背后蕴含着一种巨大的悲剧力量,虽然与诗本身关系不大。

诗宝

诗君好,能给我们分析“涨”这个字的妙处吗?

诗君

“涨”既写出了巴山的水注满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就好像秋池的水一样快要溢出来了,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这个字,准确又富有画面感。

诗宝

诗君,这首诗出现了两次“巴山夜雨”,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吗?

诗君

第一个“巴山夜雨”,写的是羁旅之愁,第二个"巴山夜雨",是作者发挥了浪漫的想象,进行了时间与空间的穿越,幻想重逢后的叙不完的离愁景象,与“共剪西窗烛”组成了一幅温暖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

诗宝

明白了,多谢诗君指点!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夜思

    残烛飞霜辞落月,

    秋禽叶隐梦孤桐。

    隔屏无限相思意,

    化作清宵满院风。

  • 龚师兄:
    外出至嘉兴当湖,夜晚见窗灯点点,思念妻儿,遂有此作。

    夜行所思

    当湖风物似明州,

    点点窗灯起别愁。

    今夜妻儿应念我,

    归心散作满城秋。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竹枝

刘禹锡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三姝媚

张炎

苍潭枯海树。

正雪窦高寒,水声东去。

古意萧闲,问结庐人远,白云谁侣。

贺监犹狂,还散迹、千岩风露。

抱瑟空游,都是凄凉,此愁难语。

莫趁江湖鸥鹭。怕太乙炉荒,暗消铅虎。

投老心情,未归来何事,共成羁旅。

布袜青鞋,休误入、桃源深处。

待得重逢却说,巴山夜雨。


浣溪沙•醉酒

明月升


夜酒炉温村舍东,

酩酊误入径棘丛。

一跌三撞忘行踪。

忽遇吴刚嗟叹中,

志高后羿挽长弓。

汝不羞愧柳林风?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