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天

学诗计划|《题乌江亭》: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学诗计划——题乌江亭   来自新华网

项羽,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于世的一代武将,被后人赞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项羽的一生,在与刘邦那场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最终以兵败之后自刎于乌江而画上了句号。后世,很多人来到乌江亭,想起此事便心生无限感慨。一起来学诗人杜牧的咏史诗《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此首也是杜牧咏史之作,全篇纯用议论,不加一点描绘,开宋人先河。

首句,一针见血地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基本常识,即以刘项争雄的历史事实来看,刘邦在前期与项羽的战争中也是负多胜少,然而最终统一天下的却是刘邦。

次句“是男儿”暗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韩信对项羽的评价:“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一败而不复自振,相比越王勾践含垢忍耻,相去不可道里计。

第三四句“江东子弟”“卷土重来”,针对项羽临终感慨而发。《史记·项羽本纪》云:“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项羽以江东子弟八千人起事,几王天下,最后一败涂地,然而江东父老对项王未必没有感情,比如乌江亭长,况且江东人才辈出,若能逃归,未知最后鹿死谁手。但项王却不顾亭长的忠告,把灭亡的责任推给上天,彻底认输并自刎身亡,诗人千载之下犹感可惜。

前面已经说到杜牧好谈兵,这首也是谈兵的典型之作。

诗宝

诗君,乌江亭在哪呀?“胜败兵家事不期”的“期”是什么意思啊?

诗君

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相传是西楚霸王项羽自刎的地方。
“期”,在这里是预料的意思。

诗宝

那怎么理解“包羞忍耻”一词呢?

诗君

“包羞忍耻”是指大丈夫能屈能伸,应当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此句强调只有做到“包羞忍耻”才是真男儿,批评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诗宝

今天又学了一首杜牧的咏史诗,诗君讲讲杜牧的咏史诗的特色吧。

诗君

杜牧的咏史诗不是描绘冗长的历史故事、展现宏大的历史画面,而是截取其中的一小段来展开描述,如《题武关》中的“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加以诗人的评论与抒情,就能表现自己的深切感慨和讽刺。
品评历史是杜牧咏史诗的基本特点,但他很少直接议论,往往是有案情却无结果,形成含而不露的效果,避免了单纯借事件说教,而是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深意。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以南朝寺院凭吊南朝灭亡,实则对晚唐统治阶级的讽刺与警示不言而喻。

诗宝

明白了,多谢诗君!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咏 砚

    良质非求彰日月,

    补天遗落也甘心。

    闲横墨楫空余海,

    频捣乌衣不是砧。

    秦鉴波平怜白发,

    楚台云散费孤吟。

    案前已铸相思错,

    日日消磨日日深。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寻施范对弈处不遇

    施范行棋百世名,

    当湖十局鬼神惊。

    昔年乌鹭鏖兵处,

    唯见秋芜渌水清。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十月一

归海云珠


月无之日泪伤情,

夜半西风少犬鸣。

裁剪寒衣来祭祖,

桥头焚纸到三更。



临清源

寥词客


泉山横郭北,

道祖望名城。

岚雾笼秋色,

天湖混太清。

朝崖观日出,

晚寺梵钟声。

最爱闲滋味,

儒行万事轻。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