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借一把断戟起兴,其实,有没有这把戟并不重要,也许只是诗人的托词。
首句写了作者在赤壁附近的沙泥中捡到一柄断戟,铁尚未锈尽,次句仍然不急着描绘赤壁之战的惨烈并大发议论,而是说自己把它又洗又磨,认出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此战基本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因此历朝好事者吟咏不绝。自来咏此类重大历史题材,非得极铺陈之能事不可。然而作者只打算用一首七绝的篇幅来写,这就注定只能出奇制胜。
三、四两句总该正面描写一下赤壁之战了吧?然而作者并不,他只是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当年周瑜定下火攻之计,没有东风相助的话该怎么办呢?提问已奇,而答案更奇。一般作者必然写江东生灵涂炭、社稷丘墟,而作者只用东吴的两位著名美人姊妹所可能的遭遇来轻轻回答。
当然,这种回答似乎有点轻薄,宋朝许顗的《彦周诗话》就说:“杜牧之作《赤壁》诗,意谓赤壁不能纵火,为曹公夺二乔置之铜雀台上也。孙氏霸业,系此一战。社稷存亡,生灵涂炭都不问,只恐被捉了二乔,可见措大不识好恶。”但二乔是东吴高贵的贵妇,她们的遭遇尚且如此,其他不问可知,可见许先生也是个不懂诗的“冬烘先生”。
前面说了,杜牧平日自负知兵,他把周瑜的成功归结为幸运女神的偶然眷顾,并表示了深深的不屑,就如同阮籍的广武之叹。这才是他真正的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