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行路难》,用“最李白”的表达方式,让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前四句,李白使出了擅长的夸张与逆转的手法:黄金酒器,高档美酒,顶级佳肴,好友为他设下豪奢的饯别筵席。但是“酒仙”李白没有“一饮三百杯”,而是放下杯筷,拔剑四顾,一脸的苦闷。为什么苦闷?因为他遇到了非同寻常的艰难险阻。
诗中用“冰塞川”、“雪满山”这两个鲜明的意象,极写行路之难。接下去“闲来”二句,交代了自己行路的目标和内心的希冀:期盼着像姜尚、伊尹这两位大贤,一朝被君王发现,从草野直上庙堂,建立绝世功业。
相传姜尚72岁才遇到周文王,得以施展才能,这也给诗人以积极的暗示:来日方长,机会多多。但现实中的诗人,先是受到玄宗赏识,不久又遭冷落,被迫离开京城;瞻望前程,路在何方?茫然失意的情绪不禁再次袭来。诗的最后,再次来个情绪上的大逆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令人想见诗仙自信而豪迈的风姿。整首诗跌荡腾挪,纵横开阖,极富感染力。
《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古辞已佚,南北朝诗人鲍照写过《拟行路难》十八首,是其代表作。说起鲍照,可是李白、杜甫共同的偶像。杜甫在《春日忆李白》中将李白比作庾信和鲍照,这是对他极高的褒奖:“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鲍照的诗成为李白模仿的范本,这首《行路难》即为典型的一例。李白《行路难》共三首,此为其一,模仿的是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之六(诗见后)。对照鲍诗前二句:“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李白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抄袭。但是,李白比郭敬明还有才。鲍照的诗写得够好了,李白却模仿并远远超越了他。诗仙的致胜法宝,笔者认为有三个:
一是玩心跳。读李白的这首《行路难》,宛如坐过山车,大起大落,一惊一乍。意象上极具跳跃感,从一开始的美酒佳肴,忽然转到冰塞雪满,紧接着又神游千载,请出两位古代贤臣;最后是长风破浪,扬帆济海。句式上极具节奏感,从三言到五言到七言,长短错综。反观鲍诗,虽然也有句式的变化,但和李诗相比,效果相差一个档次。
二是捋舌头。流畅飘逸,是李白诗歌的一大特点。这首《行路难》给人的阅读体验一点都不“难”,李白不用复杂的句式、不用僻字僻典,整首诗一气呵成,如江河奔泻,酣畅淋漓。鲍诗读起来就略嫌滞涩。鲍诗押韵,用的是发音急而短促的入声字。李白改押平声韵和上声韵,念起来更加舒展顺畅,等于“把舌头捋直了”。
三是善修饰。鲍诗语言质实朴拙,还带点口语倾向。相比之下,李诗在遣词造语方面显得典雅华美,“颜值”明显高于鲍诗;尤其是恰到好处地用了姜尚、伊尹两个典故,增加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力。
总之,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是一首好诗,只是不幸被诗仙盯上,模仿并超越了。这也证明在诗歌创作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