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天

学诗计划|《题都城南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学诗计划——题都城南庄   来自新华网

简简单单的二十八个字,可以有多少可能性?崔护给出了完美的答案。二十八个字,可以衍生出一段小说,可以改编成一部戏剧,甚至可以演绎成一本电影。而崔护仅仅通过描绘两段场景就做到了这些。

崔护用短短二十八字,把“人面桃花,物是人非”表现得淋漓尽致,给读者留下了千万种想象,也为诗人自己赢得了不朽的诗名。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前两句是一个场景,时间坐标是去年今日,门中少女的美丽容颜与盛开的桃花相得益彰,而红字,更是刻画出了少女与诗人一见倾心的娇羞。

后两句,场景变成了当下,美丽的女孩已经不在,与去年相同的,只有那盛开的桃花。女孩是嫁人了,还是相思成疾不幸亡故,作者没有给出答案,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和怅惘。

关于这首诗,有以下这样一个故事。

孟棨《本事诗》云:“博陵崔护,资质甚美,而孤洁寡合,举进士第。清明日,独游都城南,得居人庄。一亩之宫,花木丛草,寂若无人。扣门久之,有女子自门隙窥之,问曰:"谁耶?"护以姓字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入,以杯水至。开门,设床命坐。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以言挑之,不对,彼此目注者久之。崔辞去,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睠盻而归,尔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日,忽思之,情不可抑,径往寻之。门院如故,而已扃锁之。崔因题诗于左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数日,偶至都城南,复往寻之。闻其中有哭声,扣门问之。有老父出曰:"君非崔护耶?"曰:"是也。"又哭曰:"君杀吾女!"崔惊怛,莫知所答。父曰:"吾女笄年知书,未适人。自去岁已来,常恍惚若有所失。比日与之出,及归,见在左扉有字。读之,入门而病,遂绝食数日而死。吾老矣,惟此一女,所以不嫁者,将求君子,以托吾身。今不幸而殒,得非君杀之耶?"又持崔大哭。崔亦感恸,请入哭之,尚俨然在床。崔举其首枕其股,哭而祝曰:"某在斯!"须臾开目。半日复活,老父大喜,遂以女归之。”

女孩死而复生,与诗人终成眷属,自然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只是现实究竟如何,我们不得而知。

诗宝

诗君好,不太了解诗人崔护,可以介绍一下他吗?

诗君

崔护(772— 846年),字殷功,出身于唐代顶级高门博陵崔氏,贞元十二年进士及第后平步青云,官至御史大夫、广南节度使,位至三公。其诗诗风精练婉丽,语极清新,《全唐诗》存诗六首,皆是佳作。

诗宝

诗中有两个“人面”,两处意思相同吗?

诗君

不相同。第一个“人面”是指姑娘的脸,第二个“人面”则代指姑娘。

诗宝

那“人面桃花”的典故是由此诗而来吗?

诗君

上文中讲到的这个故事以及崔护的题诗后来衍生了“人面桃花”的典故。它被用来形容男女邂逅分离后男子追念的情形,用于泛指所爱慕而不能再见的女子,也形容由此而产生的怅惘心情。
后世文人创作常用到这个典故。比如晏几道《御街行》:“落花犹在,香屏空掩,人面知何处?”再如袁去华《瑞鹤仙》:“纵收香藏镜,他年重到,人面桃花在否?”戏剧家欧阳予倩曾以这个典故为基础创作了一出京剧《人面桃花》,后来还被改编为评剧、越剧及影视剧等。

诗宝

明白了,多谢诗君赐教!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本 事 诗

    之三

    风絮飘残已化萍,

    题红未许寄前生。

    相逢此景浑如梦,

    一寸芳心倩墨萦。

  • 龚师兄:
    作词一首。

    小重山·庭有落花

    曾许东君占小园。春光新酿就,十分妍。

    晚来苦雨晓来观。憔悴陨,片片待谁怜。

    遗萼惜流年。韶光容易逝,隔云端。

    清愁万斛洒红残。繁华梦,香冷对窗轩。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柳梢青

蔡伸


联璧寻春,踏青尚意,年时携手。

此际重来,可怜还是,年时时候。

阴阴柳下人家,人面桃花似旧。

但原年年,春风有信,人心长久。

清平乐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

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无题

自由的风


暮云暗暗鹊鸦低,

秋水悠悠芳草凄。

细雨沾衣人木立,

愁思无处向空堤。


惜春

长溪耕读翁


正月春风拂岭南,

耕读垂钓燕溪边。

一番桃李花开尽,

几搂情思心上牵。

近观绿柳扬堤岸,

远眺鸳鸯戏河滩,

岁月如梭胜流水,

诸君莫误艳阳天。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