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诗内容去判断,当写于高适的年轻时代。
那时他还没有成功,难免郁闷,因此在一个春日,在某处田家,出门散心。举目四望,看到一片春色笼罩在平旷的原野。草木丛杂,乱而无章,就如同诗人此时此刻烦闷杂乱的心绪一般。
诗人看着这寂静茫然、开阔舒朗的景象,再看看自己沦落下僚的现实,想必也生出与李太白类似的感叹:“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其二》)
于是,三四句喷薄而出,诗人直抒胸臆:到现在,还没有碰见一个知己、还不见一个能够赏识重用我的人,我简直就像当年未遇明主的郦食其,不过是个高阳酒徒罢了!
读到此,我们仿佛看见了青年高适满腔忧闷却又不失信心的形象,再切合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一种千年之后的共鸣油然而生。
《河岳英灵集》评论说:“(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