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天

学诗计划|《劳劳亭》: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学诗计划——劳劳亭   来自新华网

最近这段时间,我们学了很多送别诗,有“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慷慨激昂,有“莫向尊前惜沈醉,与君俱是异乡人”的沉痛叹息,有“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的惆怅难舍。

《孔雀东南飞》中有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劳劳,意为忧愁、怅惘的样子。今天要学习的这首《劳劳亭》,以劳劳名亭,已经含有一种怅惘若失的基调,况复还要在这劳劳亭送别,岂不更加令人恋恋不舍吗?

劳劳亭

李白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遣柳条青。

本诗前两句“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绝非空言,而是斩钉截铁直奔主题,极具概括力。

劳劳亭既然是送别之所,那必然要在诗中体现离别。如何体现?李白给我们示范了一下什么叫“想落天外”。

他或许觉得用壮士酒、美人泪、离筵歌吹、祖道凝噎等去描写离别,太老套陈旧了,了无新意,于是他用才华搞了点事:从春风与柳条的角度去写。

春风在李白看来,是有思想的,它似乎是体味到了离人的痛苦,所以不忍心把柳条吹青。因为柳条要是被吹青了,那么离人就会折柳送别;而柳条未青,无枝可折,这不是春风在故意留下离人,让他们多相聚一会儿吗?

这是逆向思维的伟大表演,也是独属于李太白的创作手法。用简单的词句写出不简单的意思,这正是李白的伟大之处。

清代学者李锳在《诗法易简录》中评论这首诗说:“若直写别离之苦,亦嫌平直;借‘春风’以写之,转觉苦语入骨。”确实如此。

诗宝

诗君好,题目中的“劳劳亭”在哪里呀?

诗君

劳劳亭,三国吴时建,故址在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诗宝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一句是不是用了“折柳送别”的典故啊?

诗君

是的,在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折柳”一词寓含“惜别”之意。“折柳送行”的习俗最早见于《诗经》里的《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古时柳树又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诗宝

明白了,谢谢诗君!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梅花三弄

    寂寞寒霜影,

    孤标世外花。

    三吟无和者,

    老尽碧窗纱。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夜雨寄内

    卅载烟云一笑之,

    此生唯恨遇卿迟。

    萧萧帘外风吹竹,

    最是相思夜雨时。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折杨柳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

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

殷勤更向手中吹。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其一

李商隐


暂凭樽酒送无聊,

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

春风争拟惜长条。


二公亭

寥词客


澹澹平湖浸柳青,

幽幽篱径向离亭。

沧桑老叟谈今古,

席相当年延客行。


梦江南

天使城堡


三更起,长夜睡难安。

百转书成无寄处,

衣单人瘦不胜寒,

望断月犹残。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